《佛法溯源》连载(10)| 遥望有声书

点击了解:遥望佛陀正当年 • 公益声明



法心尊者译著|遥望有声书



图片下方为法心尊者译著文字版



四圣谛:第四圣谛——道 

《佛法溯源》连载(10)


作者:坦尼沙罗尊者

(Ven. Thanissaro Bhikkhu)

中译:法心尊者



第四圣谛


灭苦之道也被称为中道,因为它避免了两个极端:(1)沉迷于感官享受(2)献身于自我折磨之苦。然而,这并不是说这条道所追求的是适度的快乐与痛苦。


相反,对禅定之乐与执取之苦的洞察并不是其最终目标,而是借由这种洞察来实现更高的目标:涅槃。


然而,这条路并不是涅槃的成因。毕竟,如果涅槃是被任何东西所造就的,那么它就是有条件(落入缘起)的。相反,这条路通向涅槃——就像通往山峰的路并不是山峰的成因,但它将你导向山峰。


这条道由八个环节(道支)组成。因为这些道支达成了高尚的目标,所以当这条道完整具足时,则被称为八圣道。这些道支都被冠名为“正确的”,因为它们可以有效地导向觉悟。就像苦与其成因一样,这些道支都是你可以直接体验的,当然这需要你具备一些佛法方面的训练。


这些道支是:

  • 正见(观念):以四圣谛的模式来看待体验。

  • 正志(思惟):下定决心去除感官欲望、憎恶心和伤害心。

  • 正语:戒除妄语(故意歪曲事实)、两舌(为了破坏他人之间的友谊,或阻止这种友谊的发展)、粗恶语(以伤害他人的感情为目的)、绮语(漫无目的的闲聊)。

  • 正业(行为):戒除杀生、偷盗和不正当的性行为。

  • 正命(营生):戒除任何不诚实或有害的,或故意在自己或他人心中引起贪爱、嗔恨或愚痴的谋生方式。

  • 正精进(努力):激发一种欲望并加以坚持不懈地努力,以防止心中升起不善巧的状态(未生恶法令不生);去除任何已经升起的不善巧的状态(已生恶法令去除);使心中升起善巧的状态(未生善法令生起);充分发展已升起的善巧状态(已生善法令增长)。有一种普遍的误解,认为佛陀将所有形式的欲望都看作苦的成因,但事实并非如此。正精进是由终结执取的欲望所驱动的,这就是为什么它们是灭苦之道的一部分。

  • 正念:另一个常见的误解是,把“念”解读成一种对任何升起的现象保持毫无反应的觉知。实际上,念的意思是将一些事情牢记在心。一般意义上,正念意味着要牢记去除不善巧的品质和培育善巧的品质。它还意味着要牢记最有效的方法,用以彻底地去除与培育。


正念的建立需要参照框架,有四种参照框架:如其本然地随观身体、如其本然地随观感受、如其本然地随观心、如其本然地随观心理品质这里的“如其本然”指的是在当下观察这些事物,而不考虑它们在外部世界中的定义。例如,对呼吸保持专注,而不去思考呼吸以外的问题,是一种如其本然地对身体保持专注的方式。在专注呼吸时注意到感受的升起,正如所发生的那样,是一种如其本然地对感受保持专注的方式,依此类推。


要在这些参照框架中站稳脚跟,正念需要另外两个品质的帮助:正知(警觉)和精勤(热情)。正知(警觉)让你留意你当下正在做的事,以及它所导致的后果。


正念识别你的行为是否善巧,并记住在任一情况下如何做出适当的反应。精勤(热情)本质上与正精进是一样的:对那些与正念的目标保持一致的善巧的事情,付出全心全意的努力。


当正念以这种方式很好地建立起来时,它就形成了八正道的最后一个道支:

  • 正定:这与菩萨在觉悟当晚所修习的四个禅那是相同的。



初禅源自于暂时摒弃感官享受和其他不善巧品质所带来的喜、乐感(离生喜乐),并将心念导向一个单一的所缘目标上(禅支)——例如呼吸。同时,你要评估如何调整心与所缘对象,以便它们能够舒适而平稳地结合在一起(禅支)。随之而来的喜乐感就会漫延至全身。


二禅是由更强烈的喜、乐感组成,心不再需要将念头引导到所缘对象上或对其作出评估(寻、伺止息),并进入一种与所缘对象合而为一的感觉(心一境性)。再一次,喜与乐遍满全身(定生喜乐)。


三禅是由一种更精细的身体愉悦感和精神层面的平静所组成这种平静是因为心不再需要喜悦的滋养。而这种愉悦感会再次遍满全身(离喜妙乐)。


四禅由一种平舍感(舍禅支)和纯粹的念住所组成,其来自于放下愉悦感和细微的苦,甚至是那些对微妙的愉悦感有资助作用的苦(舍念清净)。当身体所需的氧气减少,全身遍满了光明、清醒的觉知时,出入息逐渐静止。


正如我们上面所提到的,正见在导致渴爱的各个环节中培养离欲感,从而达到止息渴爱的目的。然而,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用八正道的所有其他道支来强化正见,尤其是正定。在佛陀的类比中,正定所带来的愉悦感为其他道支的运作提供了给养。


八正道的八个道支可归类为三个范畴。前两个道支——正见和正志——归入智慧的范畴。接下来的三个——正语、正业和正命——都属于戒的范畴。最后三个——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归于定的范畴。出于这个原因,八正道有时被称为三学:增上戒学、增上心(定)学和增上慧学。

 

(节选完)


🔚


《佛法溯源》|遥望有声书
 点击蓝色文字即可阅读往期连载文章
《佛法溯源》连载(1)|遥望有声书
《佛法溯源》连载(2) | 遥望有声书
《佛法溯源》连载(3)|遥望有声书
《佛法溯源》连载(4)|遥望有声书
《佛法溯源》连载(5)|遥望有声书

《佛法溯源》连载(6)| 遥望有声书

 《佛法溯源》连载(7)| 遥望有声书

 《佛法溯源》连载(8)| 遥望有声书

《佛法溯源》连载(9)| 遥望有声书




 — 法心尊者 • 答疑群 ——

入群后贤友将获得:


 尊者定期群内直播开示讲座

 尊者开示录音的群内首发

 法宝书籍免费结缘(仅需邮费)

 有机会向尊者提问(根据上期问题数量,不定期开放)

 答疑音频群内提前首发,可下载保存

 尊者见面会、禅修营等福利通告,群内首发,优先参与

 群内即将开展禅修打卡等活动,贤友可进群关注通知





长按下方二维码加管理员入群




—— 尊者讲经开示 ——
点击蓝色文字即可阅读往期开示文章




—— 尊者禅修开示 ——

点击蓝色文字即可阅读对应开示文章




—— 尊者讲座、译著、声明 ——

点击蓝色文字即可阅读对应文章




尊者介绍

————


法心尊者 Ashin.Dhammasāra

2014年 接触南传上座部佛教,并参加内观禅修营学习禅修方法。

2016年 放下工作全身心独自住山修行。

2017年 赴缅甸仰光雪乌敏禅修中心(Shwe Oo Min Dhamma Sukha Tawya),于德加尼亚西亚多(U Tejaniya Sayadaw)座下剃度出家。随后在因德嘉长老(U Inndaka Sayadaw)座下达上成为比库,并长住于恰密棉禅修中心(Chanmyay Myaing Meditation Centre)。

2018年 在因德嘉长老的指示下,给前来参学的中国禅修者进行佛法开示和禅修指导。

2020年 翻译了坦尼沙罗尊者(Ven. Thanissaro Bhikkhu)的著作《佛法溯源》。受北京四念处学习中心邀请,线上开示“唯一道——原始佛教的修行方法”系列课题研究讲座5讲。

研究方向:

原始佛教溯源,依据巴利圣典四部尼柯耶,通过对巴利原词词意的探究,在不盲目依赖任何后期注释的基础上,只运用佛陀原始的理论框架如四圣谛、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十二因缘来禅修。依据佛教史、考古学、文献学、语言学,探索原始佛教的思想架构。

编辑:Helena

校对:灵犀

音频:来 

朗读:琼海波澄

图片:面包手

终审:法心尊者 寰 Jan





版权声明

1. 本公众号发布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 转载请联系管理员,严禁用于任何商业性用途

微信号:wuyueyuan555



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遥望佛陀正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