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名词概念 | 唯一道 第二讲 (4)

点击了解:遥望佛陀正当年 • 公益声明




法心尊者

“唯一道”第二讲




图片下方为录音文字版







常用名词概念 | 唯一道:第二讲(4)


 


说到这里,我想再强调一下佛法的核心,也就是灭苦。佛陀曾经说过,诸佛只教导二法——只教两件事,就是苦与灭苦我想借助这个核心来诠释一些我们佛教中经常用到的名词概念。就像我刚才说的,我们有时候会觉得这些名词概念好像是佛教所特有的,但实际上并不是,那些词都有它的原意,但是佛陀给好多词赋予了全新的意涵。这两个方面,我们都应该去了解,这样才能正确地把握佛陀的意思,以及他使用这些词汇时想要表达些什么。




1


婆罗门


好比说“婆罗门”这个词,它本来指的是印度的一个种曾在印度与南亚其他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体系)。这种种姓制度以婆罗门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四个种姓是:婆罗门(教师、学者、祭司)、 刹帝利(战士、贵族)、吠舍(农民、商人、手艺人)以及首陀罗(劳务者)。——维基百科),就好像西方的贵族制度一样。不是你说你是贵族,你就是的,你必须有这个血统——你的父亲是婆罗门,你往上多少代都是代代相传的婆罗门,你才有资格说你是婆罗门。


但是,佛陀有时候用婆罗门这个词来指代阿罗汉,也就是究竟解脱者,因为他们才是值得人天供养、礼敬的品行高尚的人。这就好像“贵族“这个词,它在西方的历史上跟婆罗门的意思差不多,就是你父亲是贵族你天生就是贵族,不能你自己说你是贵族你就是贵族。但是我们现在使用这个词的时候,有时会说某某是精神贵族,说某人是单身贵族,这就像佛陀一样对这个词进行了演绎。当我们说某某人才是真正的贵族,我们是在说像这种品德高尚的人才是真正的贵族,所以你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个意思。



2


皈~依~三~宝


在南传佛教中,早晚课都会用巴利语念诵皈~依三~宝,我们学佛的人,也时常都在讲皈依三宝,但是,我却很少碰到有人真正的理解“皈依三宝”到底是什么意思。前段时间有人跟我说他想皈依,然后他又加了一句,说他想做居士。我说,你这么说就已经理解错了,皈~依三~宝不是让你成为什么人我说,我来告诉你,你是怎样理解的,你所以为的皈依就是成为一个佛弟子,加入了佛教的大家庭,以2600年前的一个人或神明作为你的精神寄托,你认为你获得了一个新的身份——居士,从此你就隶属于一个新的团体也就是佛教信众团体,而这让你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很多人好像对于皈依三宝的理解都是这样的,但实际上这是不对的。


“皈~依~佛”的巴利语是Buddham saranam gacchami。saranam的意思是忆持,把这个事记在心里,持续不断地记住这个事情;后面gacchami这个词,指的是你朝着那个方向前进。所以Buddham saranam gacchami,“皈~依~佛”的字面意思,指的就是你持续不断地决意、决心要始终朝着佛陀的方向前进皈依法、皈依僧,也是这个意思。


当佛陀谈到“”的时候——我说过佛陀从来不提倡盲目地相信,但是在三十七道品里的五根、五力还是包含了信根和信力,那么佛陀所说的“”是指什么意思?佛陀在对信做诠释的时候,他的意思是,你相信佛陀的觉悟,相信佛陀的九种名号《相应部》48.10:比丘们!什麽是信根?比丘们!这里,圣弟子是有信者,他信如来的觉:“像这样,那位世尊是阿罗汉、遍正觉者、明与行具足者、善逝、世间知者、应该被调御人的无上调御者、人天之师、佛陀、世尊。”比丘们!这被称为信根。——庄春江译),包括阿罗汉,也就是他证得了究竟解脱、无上正等正觉等等,还有非常强力的教学能力、世间智慧以及出世间智慧。


我们现在已经见不到佛陀了,那么我们皈依佛是在皈依什么?我们应该把什么记在心里并朝那个方向前进?


首先你要理解苦,我们所感受到的苦,是有一个方法能把它去除的。而且,苦不是无限度的,而是有限的。就像我刚才所说,如果你从反面的角度来理解,你认为要追求幸福,那你可能会觉得幸福是无止境的,快乐是无止境的,只会越来越快乐,没有最快乐。但是佛陀并不是这样认识这个问题的,他认为应该去除苦,而苦是有限度的,是有一天你能抵达终点的


明白了这一点以后,你要相信有一个人——2600年前的佛陀,不管是不是释迦牟尼佛还是哪个佛,还是什么人也好——你相信这个世界上是有人能通过正确的方式去去除苦、去灭苦,甚至他能最终达到究竟的解脱,彻底地断除苦,也就是涅槃。你相信这点,你对此有信心,你愿意始终将其牢记在心,并朝这个方向前进,这就叫做皈依佛。你相信佛陀的觉悟,这个觉悟就是指四圣谛,(《相应部》56.11:比丘们,由于我对四圣谛有如实知见,能清净地三转十二行,所以在这个有天神、魔罗、梵天、沙门、婆罗门、国王、众人的世间宣称我是无上等正觉。我的智和见生出来了,我有不动摇的心解脱。这是我最后的一生,从此不再受后有。——萧式球译),也就是苦与灭苦的方法。


佛陀在讲到三宝的法宝的时候(《相应部》55.1)(注释:对法具备不坏淨:『法是被世尊善说的、直接可见的、即时的、请你来见的、能引导的、智者应该自己经验的。』),他说“法是自见的、请见的”,也就是你可以在自己身上体会的,任何人只要愿意来尝试都可以体会的;“当下即见的,导向前的,是智者各自证知的”,也就是说不管任何时候,只要运用这个法,当下就能体会到其带来的好处。导向前的意思就是它会使得你的心导向一个好的方向,也就是离苦的方向,让你的苦越来越少。智者各自证知,就是在自己身心上面亲自体验的。


这个概念,我的理解跟南传上座部佛教的诠释也有一些不同。在传统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注释书中,将法宝的特性解释成道智、果智,也就是说只有在证得道果的当下,才算是“即见、请见”,才是“智者各自证知”。但是我认为,无论任何时刻,只要我们去运用佛陀的教导,你就可以在当下体会到这种教导给你带来的好处——烦恼的削弱、苦的减少——我认为这也包含在佛陀对法宝的定义之中。


所以皈依法是皈依什么?你愿意相信、愿意去尝试佛陀的教导——四圣谛、八正道,你愿意去持续不断地按照他的教导去规范你的行为,去调整你的内心,去调服你的造作,去禅修,这是皈依法的意思。


那么皈依僧呢?首先僧这个词什么意思?僧这个词,我们国内一般叫僧伽(sengqie),我一般还是习惯于叫僧伽(sengjia),因为它是Sangha这个词的音译——当然这个无关紧要,个人习惯问题。这个词的表面意思,实际上就是团体,当佛陀说“比丘僧伽”的时候,他就是在说比丘团体。所以现在一般认为僧宝指的是佛陀的僧团,也就是比丘僧团。


但是,佛陀在诠释僧宝的时候并没有说是Bhikkhu Sangha,比丘僧团,他说的就是Sangha,团体,也就是说你要皈依一个团体,这是什么意思?佛陀的解释是四双八士。


什么叫四双八士?就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向初果、向二果、向三果、向四果。那这又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除了佛陀以外有很多的人,他们经由佛陀的教导走上灭苦之道,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烦恼、自己的苦越来越少,并且可以抵达一定程度的苦的止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这是朝向究竟解脱的四个阶段,这是僧宝的含义。佛陀的意思是你要时刻记住这个世界上是有很多人可以做到这一点的,那你应该也可以,只要你按照这个方法修行,以四双八士为榜样、楷模,你也可以朝着解脱的方向前进。


以上是皈~依三~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如果你相信佛陀的觉悟,你愿意按照佛陀的教导朝着灭苦的方向前进,去不断地尝试,就是皈依佛、皈依法。并且你知道涅槃解脱并不是佛陀的特权,不像有些宗教,它们有它们的先知、创始人,比如说耶稣、穆罕默德,但不是人人都有机会成为先知。但是佛教不是这样,只要愿意去尝试,只要你运用正确的方法,走在正确的道路——八正道上面,你就有机会抵达苦的究竟的止息。这是皈~依三~宝的真正的意涵。



3


业~与轮~回



说到业与轮~回的问题,昨天我说业的意思就是行为,这是什么意思?当我们在谈论业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很多人把业力当成一种主导着我们的命运的不可捉摸的神秘力量,这是不对的,我们在当下当然是有选择权的,我们的命运并不是完全由过往的业力所主导的。我们过往的确造了很多的业,但是那些业就像种子一样潜伏在那里,而你当下的行为取向决定了这些种子能否发芽、长出什么样的果实。


我喜欢用经典力学的比喻来诠释业。好比说,你面前有个桌子,你踢了它一脚,这个桌子表面没什么反应,但你可能会对它造成了某种程度的潜在的伤害。比如说,你的这一脚可能造成了桌子内部的一些细微的裂痕,但是当时并没有显现出来,桌子还可以继续使用。那么在你后面继续使用桌子的过程中,你不断地往上面放东西,给它施加新的力来影响它,可能在很多年之后的某一天,这个桌子忽然一下就断掉了。这个现象如果按照佛陀的眼光来看,就是你多少年前造了一个业——你踢了桌子一脚——现在这个业成熟了,所以它断了。


但是,是不是因为我踢了这个桌子一脚,我对于桌子施加的这个力就一直存在于某个地方,等到多少年以后它忽然就显现出来,导致这个桌子断了呢?当然不是这样。事物的发生都是有因有缘的什么是因和缘?因就是你当年踢的那一脚,缘就是助缘,是指你后面不断地使用桌子的过程中对它造成的影响。如果你不使用它,而是把它当成古董收藏起来了,它很有可能就不会断了,或者说它断掉的时间就被无限期地延后了。如果你继续使用它,不断地向它施加力,你当年踢它的那一脚所造成的影响就会慢慢地扩大,最终导致果报的显现——它断了。


业也是这样,业就是你的身语心的行为、造作所导致的你生命的方向、身心的走向当你在伤害别人的时候,内心也会生起不善法,生起嗔心。如果你通过满足嗔心的方式来滋养它,嗔心就会越来越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说有些事情造的业太重了:你去杀人跟你去踩死一个蚂蚁,所需要动用的嗔恨心显然不是一个层级的,你杀一个人所要动用的嗔恨心要远远大于踩死一只蚂蚁。而你的心里、潜意识中一刻不停地生起贪心、嗔心,它们就决定了你的心的质量。它们就像浪潮一样不断地往前滚动,并决定着你生命的走向。这是很主观唯心主义的一种视角。


这种心的造作,就显现在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按照佛教的看法,外部的世界是我们感官世界的投射。比如说你看到一个杯子,你把它当成是一个喝水的工具,但是这个东西在动物的眼里就不一定是做什么用的了,它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个玩具,所以说你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完全取决于你的观念。


而且,你的心的运作是不会因为你肉体的变化而停止的,所以按照佛教的看法,你的业、你的心的推动力会持续不断地运作下去,它会有因有缘地无休止地造作。如果你不断地施加不善巧的力,培养不善法,那么,就像你不断往清水里面滴墨水一样,水会越来越黑,心也会不断地朝向一个不好的方向。


而你身坏命终的时刻,就像做梦时一样,随着身体感觉的消失,你的心就会寻找另外一种现象上的表达,那么心的这种投射的倾向就形成了你的下一期生命。而并不是说当你肉体死亡以后,有个灵魂“嗖”的一下飞了出来,而天上有个天堂、地下有个地狱,于是你的灵魂就飞到那个地方去投生了,并不是这样的。其实投生的原理就像做梦一样,你在做梦的时候,往往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出现在这个场景中的,你也不会觉得自己睡着了,然后灵魂飞出来了,飞到了这个梦境中,肯定不是这样,你直接地就出现在这个梦境中了,投生也是这样。叔本华(著名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主义的开创者,继承了康德对物自体和表象之间的区分,认为它是可以透过直观而被认识的,并且将其确定为意志。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启发了日后的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维基百科)说过世界是意志的表象,他也受到过一些佛教的影响。


佛教是从一个唯心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我们修行所要解决的也是心的问题,外部世界就取决于你的主观意识。好比说,在森林里面有不同的动物,有食肉动物,也有食草动物,当这些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看到同样的场景的时候,它们的诠释方式是截然不同的。比如一只老虎,它看到树和动物,它需要去注意哪些动物可以吃、哪些动物不能吃,这有一只鹿、那有一只羊,它们可以吃。但是在一只鹿的眼里,它看到其他的鹿就不会觉得它们能吃,它会去注意哪些草可以吃,同时还要警惕有老虎要来吃它。


所以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看法是完全由我们主观的观念推动的哲学上有一个理念叫作“观察渗透原理”,意思是没有什么完全不掺杂主观成见的纯粹的观察。就好比说,你养了一条狗,你觉得它非常可爱,是你的宠物。当你领着狗出去玩的时候,别的狗看到它,会觉得它是同类,可能是潜在的竞争对手;在爱吃狗肉的人眼里,它可能是美食;在一些害怕狗的小朋友眼里,它就是潜在的危险。所以就这条狗而言,并不存在一个最究竟的最真实的面貌,或者说这只狗的实相,而是不同的人,当他抱持着不同的观念,他在看到同一个事物的时候会有不同的解读,而他看待这个事物的角度也导致了他进一步地对这个事物做出反应。比如说,一个害怕狗的小孩子看到狗,他就会害怕,生起恐惧心,但是当你看到你家的狗,你就觉得它特别可爱,你就很欢喜。


我们就是这样认识外部世界,不断地去接收外部世界的信息,并且对所接收的信息做出处理,并做出反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有决定权的。为什么人类可以修行?为什么佛陀明确地说过“动物不能修行解脱”呢?因为人类可以主动地建立某一种观念,并用这种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而动物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它们完全是被动地受到情绪、外部环境的影响来做出反应。


动物也有动物的观念,但是,动物不会听到你给它讲佛法,讲到不要杀生、杀生是不好的,于是它就不杀生了,动物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所以动物也无法修行解脱。有些动物也许可以修其他方法,但是佛法的这个解脱道它是修不了的,因为它没有办法先给自己树立一个观念,并且通过这个观念来调整自己的身语心。但是,人类是可以的。


(未完待续) 


🔚



唯一道|佛陀的灭苦之路

点击蓝色文字即可阅读往期连载

唯一道:第一讲文字合集 | 佛陀的灭苦之路

唯一道|原始佛教的修行方法 (合集) –  系列讲座











—— 尊者讲经开示 ——
点击蓝色文字即可阅读往期开示文章




—— 尊者禅修开示 ——

点击蓝色文字即可阅读对应开示文章




—— 尊者讲座、译著、声明 ——

点击蓝色文字即可阅读对应文章



编辑:Jan

校对:灵犀

音频:来 Ruann

图片:面包手

终审:法心尊者 寰 Jan




版权声明

1. 本公众号发布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 转载请联系管理员,严禁用于任何商业性用途

微信号:wuyueyuan555



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遥望佛陀正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