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佛教基本词汇的巴利语探源及相关思考 (三)

点击了解:遥望佛陀正当年 • 公益声明



~  他山之玉系列  ~

 







几个佛教基本词汇的

巴利语探源及相关思考

(三)


转载自:
https://www.ixueshu.com/document/e9d0c5b740fa830662bf0e7c1b7a3aa9318947a18e7f9386.html

原文标题:《几个佛教基本词汇的巴利语探源及相关思考》

作者:杨荔薇,哲学博士,贵州财经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



“dukkha” 与 “苦” 



“苦”也是佛教的基本词汇,整个佛教思想即是从苦开始、围绕如何离苦得乐而展开。悉达多太子是因为看到了老、病、死等不可乐又无人可得避免的现象及沙门的清净正真而发意出家修道,其悟道成佛后所宣说的第一部经《转法轮经》即讲述了以苦圣谛为首的四圣谛以及如何离苦的八正道。所以,“苦”在佛教思想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苦”的巴利语本义究竟为何呢?


“苦”即“dukkha”,由两个部分组成。du是前缀,所蕴含的意义是“不好的、坏的、苦的、令人厌恶的、苦恼的”等这一类的含义; kha义为 “空、空间、虚空、什么都没有的”。所以,dukkha 是由两个涵义融合而成的意义,其所揭示的义理是令人苦痛恼乱的、不好的而同时又在实质上什么都没有的状态和境界单独强调它的任何一方面都有失偏颇,因为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的,已经成为一个义。它传达的信息是“不好的空”、“本性空且不可喜”。巴利语佛经中涉及到 dukkha 的词汇也都同时传达了这两个方面的信息,如“dukkhakkhandha”,苦蕴:五蕴是苦的、可厌的、有很多过患的,但同时又是性空的、什么都没有的; “dukkhasacca”,苦谛: 既苦又空的性相是神圣的真理,等等。 


相应的汉译字 “苦” 却直接给人以实在的痛苦状态的感知,这的确不符合佛教 “般若性空”、 “缘起性空”、“诸法如幻”的核心思想。在巴利语系佛教里,dukkha 是和 aniccā (无常)、anattā (无我) 并列的三特相 之一 ,地位非常重要,其所指代的义理直接就是释迦牟尼佛希望大家了悟的实相。实际上,三特相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讲述同一个现象: 万法都在刹那刹那的变化中(aniccā,无常),这个不停变化的东西是不可乐而空幻的 (dukkha,苦空),其变化和苦空没有一个主宰者、也没有承受者且不是任何人可以操控的 (anattā,无我)。所以可以说,aniccā即是dukkha、亦是anattā,dukkha即是 aniccā、亦是 anattā,anattā即是 aniccā、亦是 dukkha,它们三个是一体的三个方面 从与aniccā和 anattā并列的层面看,“dukkha”想表达的义理实是苦而空,并非仅仅是“苦”。 

佛经中,有的译者将 “dukkha”译成了“苦”,有的译为“苦空”。由于苦的层面易被接受,空的层面比较难以理解,这使得人们对于 “dukkha” 的认知偏重了它 的 “苦 ” 之意,而忽略了该词蕴含的般若性空之义,但后者才是其根本和大智慧所在。这种理解还给了世人一种佛教是消极的宗教之感觉,民间不乏有人认为出家人是由于痛苦而进入佛门的,而认识不到其出家抉择中的非王侯将相可比的大丈夫气概和对真理实相有了更多认知和体悟的深层智慧。民间的普遍误解带来的负面作用和损失不可低估,它影响和阻碍了许多人深入佛法去探讨其中的大智慧,而这与将“dukkha”只是翻译或理解为“苦”不无关联。 



注:
⑯ A.P.BuddhadataMahgthera 著,大马比丘 Mahānaṇo译,明法比丘续编《巴汉词典》网络版http://vdisk.weibo.com/s/uwS1GRN1UOh1Z? category_id=0&parents_ref=uwS1GRN22SsXT,2008年,第 157页。
⑰ 三特相,又称三相,是南传佛教时一切有为法皆具有的三种特性无常(aniccā)、苦空 (dukkha) 和无我 (anattā)的称谓。相应的巴利文是: “ sabbe saṅkhārā aniccā” —— 所有依缘而起的事物都是无常的; “sabbe saṅkhārā dukkha”——所有依缘而起的事物都是苦空的; “ sabbe dhamma anattā”——一切法都是无我的。相类似的,北传佛教有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椠寂静” 的三法印之说及再加上“一切行苦”的四法印之说。 
⑱ 无常、苦空 、无我既是讲说真理实相的理门,又是指导实践的行门,依三者中任何一个皆可离妄证真: 通过如实观无常,可入无相解脱门; 通过如实观苦空,可入无愿解脱门; 通过如实观无我,可入空解脱门。 

~未完·待续~
🔚





点击了解:遥望佛陀正当年 • 一切为了离苦 



—— 他山之玉系列 ——

点击蓝色文字即可阅读本系列往期文章


 — 法心尊者 • 答疑群 ——

入群后贤友将获得:


  ① 尊者定期群内直播开示讲座

  ② 尊者开示录音的群内首发

  ③ 法宝书籍免费结缘(仅需邮费)

  ④ 有机会向尊者提问(根据上期问题数量,不定期开放)

  ⑤ 答疑音频群内提前首发,可下载保存

  ⑥ 尊者见面会、禅修营等福利通告,群内首发,优先参与

  ⑦ 群内即将开展禅修打卡等活动,贤友可进群关注通知




长按下方二维码加管理员入群



—— 尊者讲经开示 ——
点击蓝色文字即可阅读往期开示文章




—— 尊者禅修、佛法开示 ——

点击蓝色文字即可阅读对应开示文章




—— 尊者讲座、译著、声明 ——

点击蓝色文字即可阅读对应文章




尊者介绍

————


法心尊者 Ashin.Dhammasāra

2014年 接触南传上座部佛教,并参加内观禅修营学习禅修方法。

2016年 放下工作全身心独自住山修行。

2017年 赴缅甸仰光雪乌敏禅修中心(Shwe Oo Min Dhamma Sukha Tawya),于德加尼亚西亚多(U Tejaniya Sayadaw)座下剃度出家。随后在因德嘉长老(U Inndaka Sayadaw)座下达上成为比库,并长住于恰密棉禅修中心(Chanmyay Myaing Meditation Centre)。

2018年 在因德嘉长老的指示下,给前来参学的中国禅修者进行佛法开示和禅修指导。

2020年 翻译了坦尼沙罗尊者(Ven. Thanissaro Bhikkhu)的著作《佛法溯源》。受北京四念处学习中心邀请,线上开示“唯一道——原始佛教的修行方法”系列课题研究讲座5讲。

研究方向:

原始佛教溯源,依据巴利圣典四部尼柯耶,通过对巴利原词词意的探究,在不盲目依赖任何后期注释的基础上,只运用佛陀原始的理论框架如四圣谛、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十二因缘来禅修。依据佛教史、考古学、文献学、语言学,探索原始佛教的思想架构。

编辑:Helena

校对:Upekkhā

图片:面包手

终审:法心尊者 灵犀 Jan L




版权声明

1. 本公众号发布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 转载请联系管理员,严禁用于任何商业性用途

微信号:sixiong20041123




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遥望佛陀正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