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心尊者
2020年11月04日微信群答疑
从“成就感”说起
法心尊者答疑 第87问
问 & 答
————
贤友:
有一个问题困扰我很久了,就是我无论做什么事,都在追求一种“成就感”。如果没有这种“成就感”,就没有了做事的动力。我觉得追求成就感好像是一种“贪”,但没有这个东西,我又不想做事。
法心尊者(以下简称“尊者”):
世俗的事情其实就是用苦来压制苦,用一种烦恼盖过另一种烦恼。比如用对事业的追求,克服自己对短期享乐的贪求。所以一般人是很难理解佛陀看问题的方式的,也就是一般说的“随顺因缘”。
贤友:
可是如果随顺因缘,我就啥也不想干了,因为没有动力啊。
尊者:
佛陀也要做事,但不是被烦恼驱动,而是出于理智的考量,认为应该做。比如通过理智辨析当下的处境,需要维持生计,需要照顾家庭等等。佛陀也要维持生计,所以得去托钵。知道应该做事情但是不想做,也是因为你的工作会给你带来烦恼,你的心很清楚这点,所以它抵触,但是这种抵触也会衍生烦恼。所以本质上,不是事情的问题,还是烦恼的问题。还是得从每个当下尽量解决烦恼的问题,不管做什么、不做什么。
贤友:
比方说我练琴这件事,练琴挺苦的,手指受累,时间长了腰酸背痛。但是如果练好了,自己就有一种成就感,或者也可以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扬。我用这样的方式来促使自己练琴,这就是用一种烦恼来盖过另一种烦恼吗?
尊者:
是的。不过这种细微的烦恼,是要修到很高的程度才能拔除的,所以也不用太在意。对成就感的贪着属于非常细微的烦恼了。
贤友:
但是用理智来做事太难了,或者说,人更容易被贪心所驱动,而难以被理智所驱动。
尊者:
应该说是烦恼使你不受理智的驱动。是烦恼在消耗你,使你没有做事的动力,体会不到日常的快乐。没有烦恼的话,打扫卫生的时候也可以心里很欢喜。
贤友:
您说得太对了!我是能看电视的话就不想练琴,能弹琴的话就不想扫地。
尊者:
因为看电视的时候你完全放下了理智,对烦恼缴械投降了,所以感觉不那么累。想做什么事的时候也一样,你可以看看急着想做事的贪心,等贪心平息了,再评估一下要不要做,怎么做。然后不带着烦恼去做。
贤友:
好的尊者!感恩尊者!
🔚
若有受益,还请贤友
~护法三连~
分享、转发、在看
感恩贤友您护持正法
祝您离苦得乐 早日证果
Sādhu!x3🙏
—— 法心尊者 • 答疑群 ——
长按下方二维码加管理员入群
——— 尊者禅修开示 ———
——— 尊者佛法开示 ———
——— 尊者讲座、译著、声明 ———
尊者介绍
————
2014年 接触南传上座部佛教,并参加内观禅修营学习禅修方法。
2016年 放下工作全身心独自住山修行。
2017年 赴缅甸仰光雪乌敏禅修中心(Shwe Oo Min Dhamma Sukha Tawya),于德加尼亚西亚多(U Tejaniya Sayadaw)座下剃度出家。随后在因德嘉长老(U Inndaka Sayadaw)座下达上成为比库,并长住于恰密棉禅修中心(Chanmyay Myaing Meditation Centre)。
2018年 在因德嘉长老的指示下,给前来参学的中国禅修者进行佛法开示和禅修指导。
2020年 翻译了坦尼沙罗尊者(Ven. Thanissaro Bhikkhu)的著作《佛法溯源》。受北京四念处学习中心邀请,线上开示“唯一道——原始佛教的修行方法”系列课题研究讲座5讲。
法心尊者的研究方向:
原始佛教溯源,依据巴利圣典四部尼柯耶,通过对巴利原词词意的探究,在不借助任何后期注释的基础上,只运用佛陀原始的理论框架如四圣谛、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十二因缘来禅修。依据佛教史、考古学、文献学、语言学,探索原始佛教的思想架构。
编辑:Tārakā
校对:Upekkhā
图片:胡安
终审:法心尊者 灵犀 Upekkhā
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如有疑问或其他联系事宜
请加微信号
sixiong20041123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遥望佛陀正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