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与非法」讲座 • 第一讲:法与非法——什么不是佛法 (上)




法心尊者

2020年9月25日线下法谈讲座录音



法与非法-第一讲 (上)








目录




  • 前言

  • 早期宗教与哲学思想的发展 

  • 印度早期的婆罗门思想 

  • 沙门思潮和外道思想





前言


 

今天主要是讲一下佛法到底是干什么用的,或者说佛陀当时为什么要出家,以及其它的一些思想体系是一个什么样的面貌, 它们在跟佛教融合的过程中,在佛教内部是怎么展现的。明天讲 座的主题是佛教的基础世界观,也就是业、轮回、因果等内容。第三天主要着眼于实践、禅修,这也是佛法最核心的内容,因为 佛法并不是理论体系,它就是方法,就是实修。


实修是有明确目标的。就像你去健身、减肥,或是去学某种 体育运动一样都有明确的目标。有时候我跟一些禅修者聊天时, 他们总会问:“有很多的禅法,这个禅师这样讲,那个禅师那样讲,我到底适合什么呢?到底应该修什么呢?”这种问题一般很难正 面去回答,我就问他一些其它的问题:“你为什么修行?修行到底是为了什么?”这种时候他往往就会比较懵,好像我是要给他 讲一些理论。其实就好比踢足球,你光是琢磨着要怎么练传球、 带球,但你连记分是怎么记的、对方的球门在哪儿,这些最基本的东西都不知道的话,你的球技再娴熟不也是瞎踢吗?能不能踢 进球不就是完全凭运气吗?所以最根本的东西要搞清楚。


由于时间比较紧凑,很多东西只能是一个概说,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能让你对佛法、禅修有些兴趣,然后愿意花时 间去了解。至少从我个人的经验和体会来说,这是值得每个人用 毕生的时间去体会的,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个意义并不是说你死了之后往生到什么地方,这个意义就体现在当下你就能看到它的好处。因为佛陀说过:法是当下即见的,任何人都可以体会的,请你来见的。所以佛法的好处是不需要等到二十年后或者死了之后,而是马上就可以看到的。




早期宗教与哲学思想的发展

 

佛陀是2600年前的一个印度人,按现在国家的划分是尼泊尔人,但是那个时候属于印度,所以佛教的很多内容有它的地域性。


我们现在认为的很多佛教特有的东西都不是佛教所特有的。比如“佛陀”这个词就不是佛教特有的,它是那个年代的印度比较有共识的一个词。还有像“阿罗汉”这些词汇,在那个年代的印度都不是佛教的专有名词。我们在原始经典中也可以看得出来,佛陀跟某人对谈说:“我是佛陀,我是世尊。”有时他说:“你不是阿罗汉,我才是。”他不需要去解释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那时候的印度人都很清楚他在说什么。就像我们中国人说这个人是 君子、圣人,不需要去解释这是什么意思,很明白的。


佛教的一些理论,比如说“苦”的概念,都不是佛教特有的,不是佛教独创的。包括“业”、“轮回”这些概念也都不是佛教所特有的。还有“解脱”、“涅槃”都是在佛陀之前很久,印度就已经有了的概念。如果我们不把这些东西弄清楚,不知道佛陀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到底在讲些什么,就会把这些本身不是佛教所 特有的概念当成佛教所独有的。甚至我们现在很多人,对于业、轮回这些概念的理解,其实并不是佛教的诠释方式,反而恰好就 是佛陀所反对的婆罗门教,也就是后期的印度教对于业和轮回的 理解模式。


—— 


在原始氏族社会,人类在早期活动时都是以村落、部落形式聚居在一起的,现在也有,一个村的人大家互相都认识,可能多 少都有些血缘关系,基本上你干了什么事整个村的人都知道。那 个时候大家对善恶观念比较模糊,因为村里面会有德高望重的人物,可能是一个或者多个,他们会有公理的评判。所以并不需要 制定一套法律来规定到底谁对谁错,基本上都是由村里面的村委会,或者说酋长、长老级别的人物来判定,大家自己心里也有一个比较公正的看法。


在那个年代,因为科学技术受限,人们对很多自然现象不知道该怎么去理解。他们会认为不管是动物还是自然现象,包括一些树木植物都有内在的灵魂。现在中国民间信仰也有很浓厚的这 种色彩,像土地公、雷神、雨神,比如说木匠要拜鲁班、各行各 业拜祖师爷,还有我们中国人比较独特的祖先崇拜等。


这种特色并不是某个地方特有的,基本上每个地方都有,包括现在的印度教也带有很明显的这种特征。比如中国东北地区也 有萨满教,萨满教的特点就是万物有灵崇拜,把一切自然现象都 当成神灵来崇拜。这是原始宗教的特点,在这种小氏族社会上一直流传下来,到了现在我们还是有这种宗教观念。


到人类发展后期,这种宗教观念就开始更进一步发展。因为人类有比较大的聚居、有城市出现了之后,不能老是靠一到两个人说谁对谁错,于是就开始有了善恶观念。随着善恶观念的出现, 大家就开始有了主神崇拜,也就是有很多的小神,但是这些神可能也是有人管着他们,所以就开始出现主神崇拜。比如说希腊雅典地区崇拜雅典娜、阿波罗、太阳神;在印度地区婆罗门教也发 展出了崇拜梵天、毗湿奴、湿婆神这些主神崇拜。


我们中国好像没有这种主神崇拜,那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其实我们也有主神崇拜,只是比较模糊,就是“老天爷”、“天”,把皇帝当成“天”的 一个化身、代言人。所以有人认为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叫“巫儒 文化”,“巫”就是巫师的巫。那么这个“巫”的代表是谁呢?就是统治者、统治阶层,他们就是最高的主神崇拜的象征。下面的这些管理者——大臣、宰相,就属于儒家的管理者。这是到了发展的后期。

 

更进一步的就是西方的亚伯拉罕一神教,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基督教、天主教,后来的穆斯林、最早的犹太教,他们都是属 于一个体系,只崇拜一个神。


随着一神崇拜或者说一神教发展出了善恶二元论,就是有非常明确的善恶观,善就是善,恶就是恶。如果你行善,或者说按照他们的宗教所规定的善来行事的话,那就会得到一个好的结果,这个好的结果是特指死了之后会投生到天堂。如果你不按照这个 宗教的一些规定来行事可能会下地狱,如果是异教徒就会下地狱。这是由一神教所发展出来的。


整个宗教基本上就是这几大类。


 —— 


到了后期随着宗教的进展发展出了哲学。西方哲学最早跟基督教思想是密不可分的,是完全立足于基督教思想之上的。直到 后来到了近现代大家才开始从基督教中脱离出来,发展出近代哲学。然后到了现代,就开始有对以前的形而上学的批判,那就比 较复杂。


西方在古希腊时期,也有像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些人,有哲学上的一些思考。但是现代的一些西方哲学家有对 那个年代的哲学做一些反思,认为那个年代的像苏格拉底这些人 并不是在构建一个理论体系,他们不是想要说:“我要著书立说, 我要说说这是怎么回事,要追究一下这个真理是什么情况。”有 代表性的就是法国的一位哲学家皮埃尔阿多[1],他认为苏格拉底、 柏拉图这些人,他们很多的记载也都是一种对谈形式,他们是在 那个年代、那种文化背景下,希望去探索出比较和谐、比较有幸 福感的一种政治模式,或者说一种个人的生活模式。他们并不是 像后期以康德为代表的哲学家一样“我要写书,我要创造我的理论体系、理论框架”,并不是这样的。


如果你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古典哲学,会发现他们与中国的古代哲学也是很相通的。比如孔子也是因材施教,很多时候对不同 的人也说不同的话,甚至有时他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的人会说自 相矛盾的话。




印度早期的婆罗门思想


印度也是一样的。印度早期在佛陀还没有出世之前,就有这种发展得非常完善的萨满教,也就是婆罗门教。印度这个国家因 为其地域特点,总是不断被外来的民族入侵、征服。在佛陀生存 的那个年代很早之前,印度就被外来的雅利安民族征服,导致本 土的达罗毗荼人——长得比较黑的人种——被奴役了,雅利安人就变成了统治阶层。


所谓的雅利安民族就是纳粹希特勒所说的最高的种族,他们很早之前有移民到印度去,为了合理化他们的统治就需要有一套 学说。我们汉朝董仲舒也是发明出这样一套学说来合理化皇帝的统治。那个时候印度也一样,雅利安民族在当时印度的泛灵论—— 萨满教的基础上创造出阶级,即他们的种姓制度。


他们分成四个种姓,现在印度还是一样的,最高的是婆罗门, 代表祭司阶层或者知识分子阶层,这是一回事,因为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所学的知识带有很浓厚的宗教色彩。他们认为婆罗门是 梵天——也就是他们的主神、最高的天神——的代言人,这和我 们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差不多。


他们还有自己的统治阶层,就是刹帝利种姓。佛陀就属于刹帝利种姓,即武士阶层。我们中国人可能会觉得这个地方不协调, 为什么祭司阶层会在统治阶层的上面,比统治者、国王的地位还要高呢?如果你了解西方政教合一的体系的话,可能比较容易理 解,像西方人对这个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再往下就是商人阶层,商人阶级叫吠舍。然后再往下就属于一般的手艺人、工匠,叫首陀罗。


一般低阶层的就是他们的原住民达罗毗荼人,高阶层的就是雅利安人。婆罗门为了合理化自己的统治就发明了种姓制度。他 们说婆罗门是梵天的化身,是从梵天口中化身出来的,最低的种 姓首陀罗是从梵天的脚变化出来的。


—— 


他们也有比较朴实的轮回思想。佛教典籍中,包括早期的耆那教典籍有记载当时婆罗门的一些轮回思想,有很多种。比如他 们会说婆罗门死了之后就会回到梵天界享受梵天的快乐,如果是首陀罗就不轮回。这是一种比较朴实的轮回思想,跟我们中国的 “死了之后到阎王爷那里报到”有点类似,没有反反复复的轮回观,一般只是关注下一世。还有一种轮回思想被记载在吠陀[2]经典中, 认为人死后往上飘,变成雨水,雨水落下进入大地变成植物。如果植物被动物吃了就变成动物,动物又被人吃了就会变成人,或者是植物直接死掉就继续轮回。这也是一种轮回思想。


这种轮回思想发展到更晚期——这个更晚期是指还没有到佛 陀的时代——又开始演变出“业力”的思想。什么叫“业”?“业” 在梵语中叫kamma,它的字面意思我们姑且把它理解成“行为”, 就是你的状态、身体或脑子里的一些动作。这只是一种方便说,因为不同的语言之间,尤其是一种已经失传了的语言在翻译成另 外一种语言的时候,是很难拿一个词直接去对应它的,包括英语翻译都是一样,我们很难把两种语言直接对应。“业”这个词的 含义很广泛,总的来说它的字面意思就是行为、行动,包括三种行为:身体的行为、你说的话、还有更重要的是你的心里的行为, 就是你没说出口的但是脑子里想的也是业,即三种业:身业、语业、 意业。


他们那个时候会认为说,我们的业导致我们投生的方向。不一定说你是高种姓的婆罗门就一定投生得好,或者低种姓的首陀 罗就必须要投生成畜生。他们慢慢地就开始演变出这种思想,认为我们生前的这些业导致了我们投生的方向,这就开始跟我们现 在的说法有些类似。他们把业当成一种神秘的力量,认为业的意思就是当人造作了什么不好的行为,冥冥之中就会在某个地方给他存在那里、记下来了,然后在他死了之后再算总账。这是一种 比较朴实的业的思想。我们中国的《西游记》里面有阎王给你记 小帐,基督教也有最终审判的说法,这都是一些业力的思想。这 些都是早期婆罗门教,或者说那个年代的印度所具备的一些思想。


婆罗门教的思想可以总结为三句话。第一是吠陀天启[3]。第 二是祭祀万能,就是通过做一些法事或者特定的仪式可以达到一些特定的效果。这也是建立在萨满教的基础上,认为我们去祭拜 一些神,他们会保佑我们。或者说我们完成一些特定的仪式,祭 天、祭地、祭祖先,会对我们有些现世或者未来世的好处,这叫 祭祀万能。祭祀万能的根本就是万物有灵。第三就是婆罗门至上。这是早期婆罗门教的三个主要特点: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 门至上。




沙门思潮和外道思想

 

到了后期随着进一步发展,因为印度属于热带,农业、生产力比较发达、物质比较丰富之后很多人开始不愿意承认婆罗门的最高解释权。于是这些人就开始提出种种不同的思想。


随着这种潮流的更进一步发展,很多人开始跑到野外,不再生活在城镇中,想要过一种完全脱离世俗的生活,并通过这种生 活探索出一些他们自认为有效的修行方式,那个时代的人普遍认 为生活还是比较不完美的,他们认为应该追求一种完美的境地, 这就涉及到了佛教所说的“苦”的概念。


“苦”这个概念不是佛教所独有的,是那个年代的印度普遍 所具有的。“苦”的巴利语叫dukkha,字面意思是“下劣的”、“不断变坏的”,就好像食物会腐败一样。通过对这个词的拆分,还可以有另外一种意向就是:车的轴承跟车轮不是很协调,如果轴承和车轮不协调,转动时就很不舒服,这是一种让人觉得不满意、 很难受的状态。


现在有些佛教导师把“苦”的概念诠释成“痛苦”,并且他还会努力地劝你们,试图让你认识到你的生命很痛苦。实际上这 个痛苦和苦的概念并不太相关,或者说苦这个概念包含了痛苦但 绝不仅仅只是痛苦,它包含了大大小小所有一切令人不满意的事 物。小到今天吃饭你觉得不好吃,这也是一种苦,而不仅仅是强 烈的痛苦的状态。想一下,我们每个人基本上从早到晚都要去面对苦,大大小小、几乎每分每秒。比如说你坐着坐着就不舒服了 要动一动,这也是一种苦。所以那个年代的印度人就认为:人生 总是有各种各样让我不爽的事,让我不舒服的事,有苦。


那个时候很多出家人放弃世俗生活跑到野外,也是因为不愿意承认婆罗门的说法“只有我们婆罗门死了之后才会投生到梵天, 享受至高无上的快乐,你们不行。”他们不愿意承认这种说法, 所以想要通过自己的方式探索一下,看能不能找到从苦中解脱的方式。


从这里就可以理解“解脱”是什么意思,解脱是立足于苦这个概念之上的。那个年代管这些跑到野外的人叫“沙门”,巴利 语叫 samana,梵语也是这个词。我们中国古译为“沙门”,就是 我们现在说的出家人。出家人不是特指佛教的出家人,我们在经 典中有时看到佛陀批评他的弟子的时候,他会说这是“非沙门行,意思是这不是你一个出家人该干的事。他不会说这是“非比丘(佛教出家人)行”而是说“非沙门行”,意思就是“你作为一个出家人不该干这个事”,不是“你作为一个我的弟子不该干这个事”, 而是“出家人就不应该做这个事”。所以说佛陀是立足于他那个 年代的文化背景的。

 

—— 


在佛陀之前的几百年就有了这种沙门思潮,就是有这样一些人跑到野外去想办法修行,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耆那教。耆那教 主要是修苦行,它的思想是什么?它的一个最核心的思想就是消业。消业不是佛教思想,消业是耆那教的思想。认为“我们有种 种的恶业,我们的过往世和现世都造作了很多业,要通过一些不 管是什么方式,把这些过往生的业全部都消掉,消干净了我们就 解脱了。”这是耆那教的思想。他们实践的方式就是苦行,通过 折磨自己让身体痛苦。他们认为这种方式能够让恶业提前成熟, 提前成熟后恶业不断地被消掉,就会越来越接近解脱,当它们被 消干净了就解脱了。这是耆那教的思想。


他们对业的理解完全立足于身体和语言的行为,比如走路踩死了蚂蚁就造了恶业。就像我们现在也有很多信佛的人相信吃肉 也是在造恶业,把业完全和身体的行为联系起来。所以耆那教的 出家人戒律非常非常严,远远比佛教更严格。现在印度还有耆那 教,他们出门要戴口罩,为什么?因为担心呼吸时虫子飞进嘴里 造了恶业。他们走路的时候要提前让护持他们的在家人把路扫干 净,为什么?怕踩到蚂蚁、虫子。他们喝水的时候必须要过滤得 非常干净,为什么?防止水里有虫子喝下去造恶业。现在很多佛 教的人对业的理解也和这个差不多,这就是典型的耆那教对业的理解。在原始经典中,佛陀在很多的经文里面专门去批判耆那教 的思想。


—— 


那个年代还有一些其它的外道思想,他们那个年代有一种唯物主义,严格来说应该叫机械唯物主义。这也是马克思所批判的机械唯物主义,认为身体是完全由物质所构成的,人死之后物质也就没了,而精神现象完全是物质的一种展现,大脑、心的运作造成我们的精神现象。从佛经典籍的记载中能看到印度也有这种思想派系。


还有一种外道思想认为人不光有物质,还有灵魂,人是由物质和灵魂两部分构成。人死了之后,有的人认为灵魂消亡了,有 的人认为灵魂会去轮回投生。这都是被佛陀所批判的思想。


还有种种的跟后代的西方哲学很接近的一些思想,比如说唯心主义思想,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根据吠陀经典、 奥义书,还有佛教典籍、耆那教典籍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那个年代的印度也是百家争鸣,五花八门什么都有。


但这些都不是佛教思想,而是那个年代印度所具备的、种种的被佛教称为外道的思想流派。


[1]注:皮埃尔阿多结合了古希腊的时代背景,探究重点名词概念在古希 腊时代所代表的意涵,并从一个与现代哲学截然不同的角度(不是理论体系的建 构,而是精神修炼及生活方式的设想与实践)来探索古典文本的原意。
[2]吠陀:意为“知识”,古印度婆罗门教的早期文献。用古梵文写成, 是印度宗教、哲学及文学之基础。
[3]吠陀天启:古代婆罗门教的基本纲领之一。把四部吠陀本集及《梵书》 等经典视为“天启”,系古代圣人受神启示而诵出,要求绝对服从。


(节选完)


🔚


 — 法心尊者 • 答疑群 ——

入群后贤友将获得:


 尊者定期群内直播开示讲座

 尊者开示录音的群内首发

 法宝书籍免费结缘(仅需邮费)

 有机会向尊者提问(根据上期问题数量,不定期开放)

 答疑音频群内提前首发,可下载保存

 尊者见面会、禅修营等福利通告,群内首发,优先参与

 群内即将开展禅修打卡等活动,贤友可进群关注通知





长按下方二维码加管理员入群





—— 尊者讲经开示 ——
点击蓝色文字即可阅读往期开示文章




—— 尊者禅修开示 ——

点击蓝色文字即可阅读对应开示文章




—— 尊者讲座、译著、声明 ——

点击蓝色文字即可阅读对应文章





尊者介绍

————


法心尊者 Ashin.Dhammasāra

2014年 接触南传上座部佛教,并参加内观禅修营学习禅修方法。

2016年 放下工作全身心独自住山修行。

2017年 赴缅甸仰光雪乌敏禅修中心(Shwe Oo Min Dhamma Sukha Tawya),于德加尼亚西亚多(U Tejaniya Sayadaw)座下剃度出家。随后在因德嘉长老(U Inndaka Sayadaw)座下达上成为比库,并长住于恰密棉禅修中心(Chanmyay Myaing Meditation Centre)。

2018年 在因德嘉长老的指示下,给前来参学的中国禅修者进行佛法开示和禅修指导。

2020年 翻译了坦尼沙罗尊者(Ven. Thanissaro Bhikkhu)的著作《佛法溯源》。受北京四念处学习中心邀请,线上开示“唯一道——原始佛教的修行方法”系列课题研究讲座5讲。

研究方向:

原始佛教溯源,依据巴利圣典四部尼柯耶,通过对巴利原词词意的探究,在不盲目依赖任何后期注释的基础上,只运用佛陀原始的理论框架如四圣谛、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十二因缘来禅修。依据佛教史、考古学、文献学、语言学,探索原始佛教的思想架构。

编辑:Helena

校对:Upekkha Jan

音频:来 Ruann

图片:面包手

终审:法心尊者 寰 Jan





版权声明

1. 本公众号发布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 转载请联系管理员,严禁用于任何商业性用途

微信号:wuyueyuan555



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遥望佛陀正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