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佛教基本词汇的 巴利语探源及相关思考(五)

点击了解:遥望佛陀正当年 • 公益声明



~  他山之玉系列  ~

 


几个佛教基本词汇的

巴利语探源及相关思考

(五)

转载自:
https://www.ixueshu.com/document/e9d0c5b740fa830662bf0e7c1b7a3aa9318947a18e7f9386.html

作者:杨荔薇,哲学博士,贵州财经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



关于文字本身的局限性

及翻译的局限性的思考 


佛教经典是对佛及其圣弟子的思想和言行的记录,所以,准确理解佛经中使用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义理是把握佛教思想以和修证佛法的关键。


但语言文字本身是有局限性的,因为万事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且瞬息万变的动态现象,我们无法捕捉到一个固定的刹那而可以给它加一个确定的名字。


老子也遭遇了这样的难题——欲有所表,可是又无法借助于语言进行精确的表达,所以他说:“名可名,非常名”,意即你可以给某现象加一个名字,但这却不是它恒常、固定的可用之于表达它的名字。他在解释“道”时也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他勉强给这样的境界和义理加了一个名字曰“道”,但其前提是 “道可道,非常道”,说明一将“道”进行固定的表达,就已经背离了真实的“道”。


文字和语言都具有确定性,也就是这种确定性使得它和道、和无常的现象之间有了不可逾越的鸿沟,尤其佛法所想要揭示的森罗万象、瞬息万变的相状以及相中有性、性中有相、性相不二的实相境界,更是有局限的语言文字力所不及的。


许多人认指为月,将心性困在了文字相上而与实相以一膜之隔失之交臂,更有一些人连文字义还未能准确理解。因此,《楞严经》中佛强调要因指见月,即要借助于文字见到它所指向的实际; 禅宗干脆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接引学人。


这都是告诉人们虽要借助于文字理解义理,还一定要突破文字、语言的局限以实证真理实相 。 



翻译文字除了有上述语言文字本身的局限性外,还增加了一个局限,即翻译的局限。

翻译需要将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义理、思想 、感情、风格等忠实地重新表现出来,但由于不同的文化对于宇宙万物之理的认知和解释方法不尽相同,这种根源上的差异性使得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文字在表达义理、思想方面便具有了先天的差异性。

所有的汉传佛经都是从其他文字翻译过来的,虽然译者非常严谨与善巧地抉择了所使用的文字,但由于翻译本身的局限性,也使得翻译文字很难全面而又准确地表达出原文字所记载的信息。单从这个方面说,使用汉译佛经理解佛教思想便具有了一些劣势; 加之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又为我们准确理解佛经文字背后的义理增添了一些难度。 
 
《四分律》卷 52 载,佛言:“听随国俗言音所解,诵习佛经。”
即:“我允许你们用自己的语言学习佛所说的话。”
这说明尽管有文字和翻译的局限性,但由于佛法是揭示真理实相的,作为实相中的一部分的众生都可以借助于他们熟悉的文字了解真理实相,并加以实修而体证实相,所以,越多人听闻佛法越好。因此,佛鼓励弟子们通过各种方式广弘佛法以使更多人受益,其要求是,“吾佛法中不与美言为是。但使义理不失是吾意也。随诸众生应与何音而得受悟 ,应为说之” 。

此话表明了佛的态度: (一) “但使义理不失”;(二) “随诸众生应与何音而得受悟”。即,无论使用何种语言,重在能够准确传达佛所想要告诉大众的“法”——义理、真理、实相。 

佛经义理本就深奥,若对文句理解得不准确 ,更难理解其思想; 而且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不仅不能解脱,反而被困得更紧。

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说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这在社会生活中会发生的情况同样适用于意识领域。

前文提及的几个词汇都是佛教的基本词汇,后人的理解与原意的偏差,一经比对便可发现。这或是在翻译当时选择字汇时就因为无法找到比之更贴切的字词造成的,抑或是在后续千余年的语言流转中发生的变化。

但若把重在讲说 “因遭逼迫而在变坏”的“rūpa”理解为“物质实体”的“色”、把“倾向和朝向于(所缘)之性”(“nāma”)理解为名称、心识(名),把“本性空且不可喜” ( “dukkha”) 理解为痛苦、苦难(苦)、把重在讲述“养成好行为、好习惯”的积极意义的词汇“ sīla”理解为带有消极色彩和道德惩戒作用的“禁止”(戒),都不仅会大大影响人们对佛法义理的理解,还会使我们自己的认识僵化、狭隘,给自心带来束缚,也会使修行人在修证佛法的路上多走些弯路。

好在现在是个交通和信息渠道都非常便利和发达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佛经使用的原文字——巴利文、梵文等去探究佛教思想的准确表达,借助于这个相对清晰的“指”来相对容易地见到其指向的“月”。 



结 语



本文
只列举

了上述几个例子,还有不少重要词汇也存在这样的偏差,如 “samādhi” (等持) 与“定”(不动)等,在此不一一分析。因为本文的目的旨在唤醒大家对于佛典词汇根源之义的重视,以期更多人能深入佛典原语探寻它的准确表达,并作出符合现代人阅读和理解的汉语释义,这将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举措。梵语是另一种很多见的记载佛经的语言,中国的许多汉译佛经就是从梵语直接翻译而来,所以,对梵语的研究和学习也应和巴利语一样予以重视。


于此,
呼吁国家及有关部门投入人、财、物力鼓励和支持这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比如,可以组织中外专家学者对照巴利语、梵语,将一些基本而重要的汉译佛教词汇,以义理清楚准确为首要而重新进行审订和解释,力争“使译文在译入语的文化背景中产生与原文在源语文化背景中相应的效果”,达到“译文读者对译文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作出的反应一致 ”。
 




注:

本文属贵州财经大学2017年度校级课题“汉传佛教基本词汇之巴利语探源及研究“阶段性成果 。 

《道德经》 第 1 章 。
《道德经》 第 25 章 。
《道德经》 第 1 章 。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22 册第 955 页。
 参见季羡林:《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北京大学学报》1957 年第 1 期,第 70 页。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24 册第 822 页。


~全文完~
🔚




点击了解:遥望佛陀正当年 • 一切为了离苦 



—— 他山之玉系列 ——

点击蓝色文字即可阅读本系列往期文章




 — 法心尊者 • 答疑群 ——

入群后贤友将获得:


 尊者定期群内直播开示讲座

 尊者开示录音的群内首发

 法宝书籍免费结缘(仅需邮费)

 有机会向尊者提问(根据上期问题数量,不定期开放)

 答疑音频群内提前首发,可下载保存

 尊者见面会、禅修营等福利通告,群内首发,优先参与

 群内即将开展禅修打卡等活动,贤友可进群关注通知




长按下方二维码加管理员入群



—— 尊者讲经开示 ——
点击蓝色文字即可阅读往期开示文章




—— 尊者禅修、佛法开示 ——

点击蓝色文字即可阅读对应开示文章




—— 尊者讲座、译著、声明 ——

点击蓝色文字即可阅读对应文章


尊者介绍

————


法心尊者 Ashin.Dhammasāra

2014年 接触南传上座部佛教,并参加内观禅修营学习禅修方法。

2016年 放下工作全身心独自住山修行。

2017年 赴缅甸仰光雪乌敏禅修中心(Shwe Oo Min Dhamma Sukha Tawya),于德加尼亚西亚多(U Tejaniya Sayadaw)座下剃度出家。随后在因德嘉长老(U Inndaka Sayadaw)座下达上成为比库,并长住于恰密棉禅修中心(Chanmyay Myaing Meditation Centre)。

2018年 在因德嘉长老的指示下,给前来参学的中国禅修者进行佛法开示和禅修指导。

2020年 翻译了坦尼沙罗尊者(Ven. Thanissaro Bhikkhu)的著作《佛法溯源》。受北京四念处学习中心邀请,线上开示“唯一道——原始佛教的修行方法”系列课题研究讲座5讲。

研究方向:

原始佛教溯源,依据巴利圣典四部尼柯耶,通过对巴利原词词意的探究,在不盲目依赖任何后期注释的基础上,只运用佛陀原始的理论框架如四圣谛、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十二因缘来禅修。依据佛教史、考古学、文献学、语言学,探索原始佛教的思想架构。

编辑:Tārakā

校对:Upekkhā

图片:面包手

终审:法心尊者 灵犀 Jan L




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如有疑问或其他联系事宜

请加微信号

sixiong20041123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遥望佛陀正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