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佛陀所说的苦? – 法心尊者答疑

法心尊者

2020年7月5日微信群答疑




————



贤友提问:

偶在一四念处微信群见到您的讲座,一听录音惊为天人啊,不就是我多年的夙愿吗?以根本四圣谛和巴利语研究早期佛法并亲身实修!更别说您还翻译了坦尊的作品(我也是 The Buddhist Monastic Code翻译组的一员,当然只做了很少的工作)实在是幸会+有缘

忍住欣喜和好奇,一直听完您五讲,越听越有颠覆之感。同时也解答了我心中淤积多年的几个问题:定中修观or出定修观(定中✓),慧解脱阿罗汉是否可行(×),初禅寻伺之意等等。

消化吸收您的开示和内容后,我思考良久,发现我多年学佛止步不前的一个重大问题,不在学佛的目的和动机(我亦求舒服快乐点)而是我无法真正地见苦,理解苦,例如:

  • 各种世间的美好,波澜壮阔的自然,历史传奇和人造故事,亲情爱情的美好,善良与无私奉献的美好,这些美好确实无法100%把握的,但是不是不能说因为无法100%把握,就消极的去逃避而不追求。这就好比说,我不能因为有可能考不到100分,所以我就完全放弃学习考试吧?

  • 生老病死确实是苦(身苦)但前三者逐渐被科技越来越解决,而最后的死只占生命中的最后一小段,难道我要因这一小段痛苦而放弃整个人生吗?

  • 忧悲苦恼确实是苦(心苦)但可以通过改变观念来调整,是不是可以通过减少贪婪来解决(淡泊名利、归隐田园之类的方法)
苦dukkha 不仅是身心痛苦,还有空虚不实之意;色Rūpa有衰败之意;无常有不可控的压迫之意。但了解并认可这些概念后,我仍然没有具足的出离心,到底怎样才能亲见苦呢?
尤其是在我认可了轮回是存在之后,那不就是间接的不死吗?接下来就是修身养性,把习性和观念轮回下去,终有一日成为人生赢家?我隐隐觉得这想法太过疯狂,肯定有哪里不对,但自己左右互搏,实在想不通。。。
虽然阿含经有言在家人可成三果,但似乎我这个是初果的问题,如何见法见苦,才能灭苦。
望尊者开示此问题:
如何看待人生中的美好,如何让自己亲见这些美好是「不能通过努力而增加“获得的概率”」(全人类非佛教徒的方向) 如何让自己见到真实不虚的苦(如您所说人生中的荒谬性),谢谢!




————


法心尊者回复:

你的问题源自于我们现在所处的消费主义主导的时代,世人对幸福的理解与佛陀那个年代对于幸福的理解有本质的区别。我们把幸福理解成一种无止境的追求,享受美食、音乐、舒适的生活环境等等
然而轴心时代(公元前500年左右)的人们并不是这样看待问题的,无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希腊的古代哲学,还是佛陀时代的印度,人们对于幸福的理解是有一定的共识的。那个年代的思想家们认为幸福应该是一种克制的、平和且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所以他们做出种种设想,并尝试付诸实践。而印度的沙门思潮就是其中的代表,佛陀也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出家寻求真正的幸福的。
如果按照资本主义社会对于幸福的定义,佛陀放弃优渥的生活环境去出家修行无异于自杀。
所以我在第一讲专门谈到苦的这个概念,我用到了“荒谬”这个词来描述苦,这里的“荒谬”是来源于加缪的思想,他的代表作《局外人》、《西西弗斯的神话》都在阐述“人生的荒谬”这个概念。
苦是存在于每一个当下的身心现象中的,佛陀列举了生老病死,只是一种举例说明,他还可以举一千个一万个例子,所以没必要一个个的去分析,就算人类获得了永生的健康,苦也不会因此而减少一分一毫。
苦就是生命中的每一个细微的不如意的事物,大到人生的起落,小到心中的烦躁不安、身体的瘙痒,都是苦的体现。更深层次的苦,则体现在,当我们面对生命中的种种现象时的无力感、不安全感。而佛陀那个年代的人所理解的幸福就来源于苦的削减甚至终结。
这就像中医养生虽然并不能让你变得健壮或长寿,但是它可以让你的身体更多的处在舒适平和的状态,以此来提升幸福感的平均值。
修行与此同理,不同的是,修行解决的是心的问题。
🔚


法心尊者其他答疑开示

清净无染就是苦灭?

成佛后还有五蕴吗?何为灭尽定?

观呼吸的“置念于前”怎么理解? 

法心尊者坐禅引导音频




尊者介绍

————



法心尊者 Ashin.Dhammasāra

法名:Ashin.Dhammasāra

2014年接触南传上座部佛教,并参加内观禅修营学习禅修方法。

2016年起放下工作全身心投入修行,并独自住山修行半年.

2017年赴缅甸仰光雪乌敏禅修中心(Shwe Oo Min Dhamma Sukha Tawya),于德加尼亚西亚多(U Tejaniya Sayadaw)座下剃度出家。随后在因德嘉长老(U Inndaka Sayadaw)座下达上成为比库,并长住于恰密棉禅修中心(Chanmyay Myaing Meditation Centre)。

2018年起,在因德嘉长老的指示下,给前来参学的中国禅修者进行佛法开示和禅修指导。

2020年翻译了坦尼沙罗尊者(Ven. Thanissaro Bhikkhu)的著作《佛法溯源》。


法心尊者的研究方向:

原始佛教溯源,依据巴利圣典四部尼柯耶,通过对巴利原词词意的探究,在不借助任何后期注释的基础上,只运用佛陀原始的理论框架如四圣谛、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十二因缘来禅修。依据佛教史、考古学、文献学、语言学,探索原始佛教的思想架构。



法讯及提问答疑
请扫管理员二维码申请进群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遥望佛陀正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