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经不依论·追寻佛陀的教导 | 《定慧禅修法》节选三

点击了解:遥望佛陀正当年 • 公益声明




~ 他山之玉系列 · 壹 ~

【编者按】


您是否有过如此困惑?
本着追寻最纯粹、最原始和最真实的佛陀的教导的意愿,在接触了南传佛教一段时间后,发现南传也各有派系,禅修方法也是五花八门,而且单就观呼吸就有多种禅修方式和技巧,有所缘不同、也有止观相异,乍一看截然不同、各有次第,但好像也各有各的道理。
那么作为一个初学禅修者,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状况,到底该如何抉择呢?
一位具有40年以上禅修经验的著名禅师曾对此疑惑给过一些答案。他在密集修习内观二十年后,作出了一个重大的修行改变。
在这里我们向大家介绍这位禅师,并节选他的代表作——《定慧禅修法》(中译:林崇安)中的几段文字,分享给贤友们以供参考



依经不依论·追寻佛陀的教导

《定慧禅修法》节选三



在「论」或「释」中,将「专注」与「毗婆舍那」(观)分割成不同的禅修形式。这种切割,并不存在在「经」上。虽然在《增支部》中提及练习的第一部分是「止」,第二部分是「观」,但是,它并不是说有两种不同的禅修形式。所练习的是相同的。
就像《中部》第一百十一经(《不断经》)所说的在不同时期看不同的事情一样,此经解释舍利弗尊者在证得阿罗汉前,禅修的增长以及所有禅那(禅修阶段)的体验。当一个人开始将禅修训练区分并分类,情状就变得非常混淆。在有名的论典,像《清净道论》及它的「释」就可明显看到。有的人将它与经比较,开始看到不一致的地方。
今日,许多学者从「经」断章取义,认为「论」与「经」一致。但是如果将「经」整体阅读,它的意义完全不一样。这并不是说,这些学者写出错误的陈述,而是他们有时执着片面的见解,只看佛法的细节或局部,以致于对事情较大的构图失去正确的见解。
《清净道论》所描写的禅那(此处是对禅修对象的全神贯注,以专注来压抑烦恼),不能完全符合经上的说法,而且有许多情况,这些描述是非常不同的。
例如,《清净道论》提及在练习禅那修习时(此处指近行定、近分定或刹那定),某些时候心中会呈现景相(巴利文是nimitta,例如光、或其他观想出来的人造图相)。每种「专注」,会有某种景相生起。发生这情形时,是在练习「专注型」的禅修,而菩萨(指悉达多太子)认为这些不是导向涅槃之道而排斥掉。
如果将经典好好检查,没有提出在心中生起景相的描述。而且,如果它果真重要的话,应会被提出很多次。佛陀从未教导生起景相或诵咒的「专注」技巧。这些是印度教练习的形式,数百年来已渗透到佛教内。他们的影响可以在「专注练习」、西藏佛教禅修类型以及《清净道论》等有名的论典中看到。
一个人必须一直坦诚开放地检查所说的并且与经典相比对。做比对时,最好不要只是经文的一部分而要整个经文,因为从不同章节中抽出一两行会产生混淆。当一个人坦诚地询问什么是佛陀真正的教导,将发现开放地检查有助于看得更清楚,并且得到问题的合理答案。
永远要记得,论和释只是作者们解释经典所说的意义。许多次,善意的法师们以他们的论来发挥他们的理解,用来帮助自己和别人。过了一些时期,更多的有学问的法师们又对某些论给予详细的注解,对某些小片语或个人评论的不同微细意义加以解说。这就「稀释」了真正的佛法,并且造成一种趋势,远离了「经」的真正意义与理解。

例如,「在刹那定的练习中,缘起在何处适合事物的体系?」这个刹那定的练习看来并未与缘起的教导步调一致。另一个问题是,依照经文,正精进的意思是提起热忱、喜悦的兴趣、内心热切期望。但是,有的禅修老师说,正精进的意思只是留心。另外会被问到的困惑问题是:「哪一经典提到刹那定、近行定、安止定的名称?」「哪一经典描写观智?」「哪一经典说,在禅那阶段时没有正念?」请留意在《大般涅槃经》中,佛陀要求他的弟子们永远要以经文来检查,而非其他文章。

🔚

~ 节选完 ~





—— 他山之玉系列 · 壹 ——

点击蓝色文字即可阅读本系列其他文章



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如有疑问或其他联系事宜

请加微信号

sixiong20041123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遥望佛陀正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