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到底何为苦 Duḥkha? – 节选自法心尊者《唯一道》讲座



节选自

唯一道:原始佛教的修行方法 第1讲

– 法心尊者系列讲座

点击上述蓝字收听完整版讲座




引言

————


佛陀所说的苦,也就是四圣谛中的苦,

这苦的意思就是痛苦吗?

佛陀出家前是王子也会痛苦吗?

苦有哪些例子呢?

为什么说苦是一种荒谬性?

佛陀是为了什么才出家的?

……等

希望贤友们在此文中,

能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

Sādhu 🙏



正文

————


在佛陀29岁那年,他认识到了人生的这种荒谬性、这种苦。

我需要稍微说一下苦的含义。我们现在的很多佛教导师,他们在诠释苦这个词的时候,往往把这个词诠释成痛苦。所以他总是试图去说服你,想要让你认同你的人生充满着痛苦,但实际上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尤其是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还算和平,也还算富足的国家、社会里,我们没有生活在叙利亚那种环境,其实很多时候不太感觉得到我们的人生有多么痛苦,基本上我们都觉得人生还是过得去的,虽然也有一些不满的地方。

但假如我们真的生活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年代、饥荒年代的话,可能我们也就没有什么心思来了解佛法,更没有心思去花时间去禅修了,对吗?我们可能会更关心还能不能活下去、还能不能吃饭的问题,我们哪有心思来学习佛法?恰恰因为我们的生活并不是那么的痛苦,我们才有工夫、有时间和精力来了解佛法,对吗?显然在佛陀出家以前,他的生活是完全不能用痛苦来形容的,恰恰相反,他的生活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完全是一种非常富足、非常享乐的一种生活状态,他的生活可以说是完全不痛苦的所以佛陀所说的这个苦,他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

苦这个词,巴利语叫dukkha,dukkha这个词一般翻译成是下劣的,就是不好的,这个意思。我还见过一种非主流的诠释方式,通过对这个词的梵语词根的拆解,有学者认为这个词有一个意象,就是一个轮子的轴承歪了,跟这个轮子不是很契合。那么,你们可以想象一下,这是一种什么状态,如果一个轮子中间的轴承它不契合的话,轮子在转动的时候,它肯定是一种很别扭的状态,对吗?他对于这个词根的这种拆解方式到底准不准确姑且不论,但是我觉得他所描述的这个意象跟佛陀所要表达的苦的意思,应该说是非常契合的。

苦并不是指的痛苦。佛陀所说的苦,实际上他的意思是你的人生充满了种种的、让你很不如意、很不舒服、很不满意的事物,有大大小小的让你感觉到不爽、不如意的地方,这些实际上都是包含在苦的范围内的。你上班感觉工作压力很大,工资可能也不太高,老板还总是给你脸色看,下班之后你的孩子学习不努力,你老婆还总是跟你吵架,这些问题都是包含在苦的范围内的。佛陀在诠释这个苦的时候,他在不同的场合中,运用的是不同的角度。

现在很多佛教导师会说,佛教指的苦是人生有八苦,也就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取蕴,但实际上佛陀只是在用举例的方式来表述苦的概念佛陀在表达某一些意象的时候,有时候会运用排比的方式,比如说四部尼科耶中的增支部,就是专门列举了佛陀用排比的方式来表述一些事物。比如说,佛陀说到有几种执取的时候,佛陀很明确地说,比丘们,有四种执取: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论取。或者当他说到有几种渴爱的时候,他说有三种渴爱:欲爱、有爱、无有爱,当他在诠释这些概念的时候,他说的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他说的是很清楚的。

但是当他在诠释“苦”这个概念的时候,他并没有说,比丘们,有八种苦。他在不同的场合,对于“苦”这个概念时常有不同的诠释角度。有的时候他说的是生、老、病、死、愁、悲、苦、忧、绝望,有的时候他说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取蕴,有时他说贪是苦、嗔是苦、愚痴是苦,实际上佛陀是想用这种举例的方式来让你明白,让你能把“苦”的概念跟你的切身体会联系到一起去,能让你把名词概念真正地内化成为你的理解的一个部分,而并不是从名词概念上给你分析、立论。

———

现在有些佛教导师在讲法的时候会给你分析说,为什么出生是苦、为什么老是苦、为什么生病是苦、为什么死亡是苦,当然这些东西的确也是包含在苦的范围内的。然而,虽然每个人都很清楚自己有一天会老,自己可能会生病,早晚有一天会死,甚至我们身边就会有人出现一些意外,年纪轻轻就得了绝症,很快就死掉了,几乎每一个人身边都有这样的例子。但是我们又都会心存侥幸,认为那是他,那不是我,我应该没有什么问题,我最起码活到80岁应该还是没问题的;我应该不至于30多40多岁,就得什么绝症;死亡应该不会降临到我的头上。我们都会心存这种侥幸,但同时我们心里又都很清楚,这种可能性时时刻刻都是存在的

也正是因为这种可能性时时刻刻都在威胁着你,才体现出了你人生的荒谬性。我们的人生有种种的追求,我们追求很多的东西,我们追求财富,我们追求权力,我们希望有美满的家庭,我们希望子孙后代能按照我们的期望能有出息,我们总是在追求这些东西,我们又担心这些东西有一天会因为突如其来的事故而烟消云散,这种可能性实际上是完全存在的。如果你从这个角度去思考,我们的人生好像就很荒谬,这种种的追求,我们所执着的这些东西、拥有的这些东西,好像都很不牢靠。那么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到底应该以一个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这些问题呢?这也是西方的很多哲学家思考的一个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加缪,他是我在出家以前特别喜欢的一位哲学家。

所以,这种荒谬性,这种让你时时刻刻感觉到很不如意、很不舒服的特性,才是苦的真实含义,这也是促使佛陀下定决心想要去出家的一个根本原因。那个时候,他看到了一个出家人——一个沙门,他很向往,他也想要这种生活方式,想去出家,去寻找解脱的途径,也就是从苦中解脱的方法,这是佛陀出家的最根本的目的。

佛陀并不是因为想成为某种很高大上的人才出家修行,他并没有说他是为了成佛而出家,他也没有说他要去追求真理、去追求宇宙最终极的实相、找到宇宙人生的真相,然后把它揭示给大家,去普度众生——佛陀没有这么说过。佛陀出家的目的非常的明确,就是因为他认识到了人生的种种的荒谬性,种种的不如意的地方,所以他希望找到一个解决办法,能一劳永逸地彻底地把问题解决。

🔚



若有受益,还请贤友
~护法三连~
分享、转发、在看
感恩贤友您护持正法
祝您离苦得乐 早日证果
Sādhu!x3🙏

                       




 — 法心尊者 • 答疑群 ——


长按下方二维码加管理员入群




—— 尊者其他开示 ——

点击蓝色文字即可阅读对应开示文章




尊者介绍

————


法心尊者 Ashin.Dhammasāra

2014年 接触南传上座部佛教,并参加内观禅修营学习禅修方法。

2016年 起放下工作全身心投入修行,并独自住山修行半年。

2017年 赴缅甸仰光雪乌敏禅修中心(Shwe Oo Min Dhamma Sukha Tawya),于德加尼亚西亚多(U Tejaniya Sayadaw)座下剃度出家。随后在因德嘉长老(U Inndaka Sayadaw)座下达上成为比库,并长住于恰密棉禅修中心(Chanmyay Myaing Meditation Centre)。

2018年 在因德嘉长老的指示下,给前来参学的中国禅修者进行佛法开示和禅修指导。

2020年 翻译了坦尼沙罗尊者(Ven. Thanissaro Bhikkhu)的著作《佛法溯源》。

法心尊者的研究方向:

原始佛教溯源,依据巴利圣典四部尼柯耶,通过对巴利原词词意的探究,在不借助任何后期注释的基础上,只运用佛陀原始的理论框架如四圣谛、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十二因缘来禅修。依据佛教史、考古学、文献学、语言学,探索原始佛教的思想架构。



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如有疑问或其他联系事宜

请加微信号

sixiong20041123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遥望佛陀正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