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实修中戒色?- 法心尊者答疑 第155问

点击了解:遥望佛陀正当年 • 公益声明


法心尊者

2020年12月03日微信群答


图片下方为录音文字版





如何在实修中戒色

法心尊者答疑 第155




————




贤友问:

礼敬尊者!

如何在实修中戒色?头脑中总是不知不觉就会想女人,做梦也有。恳请尊者指导。感恩尊者!




 

————


法心尊者答:


修行不只是为了断除某种具体的烦恼


烦恼是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的。不管它表现出什么样的外在形式,它的本质其实都是一样的。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烦恼,所以如果你为了克服某一种具体的烦恼而修行的话,往往是事倍功半的,而且也不符合我们修行的一个大的追求——我们修行是为了断除烦恼,但是并不是说我们为了断除某种具体的烦恼来修行;应该说不管什么烦恼展现在当下,你都要去克服它,去除它。
 
那么对于具体的对付烦恼、去除烦恼的方法,其实我在之前讲到《中部》的《二种寻经》的时候有讲过,讲得比较详细,你可以去听一下。
* 延伸阅读请点击:中部19《二种寻经》讲记
 

应着眼于烦恼的本质——渴爱和执取

 

其实所有的烦恼,对治的方法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因为它的内在的运行原理实际上是没有任何的区别的。不管它表现在你对于异性的执着,还是对于食物的执着,还是对于任何东西的贪着,它的本质是不会变的。

 

好比说对于异性的贪着,它的更深层的原因,往往是你对于人类身体的贪爱。如果更深一层,实际上它是由你内心的渴爱和执取所导致的。

 

针对这个具体问题,你如果能对付更深层的烦恼,就应该去对付更深层次的;如果不能,那就可以在表层上下功夫。比如说如果观察不到内心的细微的运作,看不到内心的渴爱和执取的交互运作的时候,你可以从稍浅层次来入手。

 

以如理作意对治对异性的贪爱

 

比如说你已经意识到自己有这种对异性的贪爱生起的时候,按照佛陀的方法,你要去转换你的作意方式。


对于同样一件事物,因为你关注的角度不一样,才导致你生起烦恼,或者说削减烦恼。

 

比如说对于人类身体,如果从一个很美好的角度来看待它,你当然会很容易对它生起贪着。但是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就是佛教所说的“不净相”的角度来看待,你就很难对它生起贪着。

 

那么当你已经生起了对于异性、甚至对于你自己的身体的贪着的时候,如果你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你可以尝试转换作意,也就是转换你观察的角度。

 

好比说你可以想象你身体的内脏、它的内部结构、你的大脑,然后再往下,比如说有肺,里面还有心脏、肌肉、肝脏、胃、肠子……可以去试着从这个角度来看待你的身体,或者是看待他人的身体。

 

一般来说你这样转换作意之后,贪爱当时就会有所减弱。如果这个方式很难做到的话,你就要去努力地克制贪爱。


你要尝试去提起你的正念正知,然后在当下去跟这个烦恼对抗,不要让它主导你的想法、言语和行为。这个就是属于律的范畴。


比较详细的(内容),还是建议你去听一下我讲的二种经》。这部经里,佛陀有专门介绍从不同的层面去如何对治各种烦恼。

🔚






 — 法心尊者 • 答疑群 ——

入群后贤友将获得:


 尊者定期群内直播开示讲座

 尊者开示录音的群内首发

 法宝书籍免费结缘(仅需邮费)

 有机会向尊者提问(根据上期问题数量,不定期开放)

 答疑音频群内提前首发,可下载保存

 尊者见面会、禅修营等福利通告,群内首发,优先参与

 群内即将开展禅修打卡等活动,贤友可进群关注通知



长按下方二维码加管理员入群




—— 尊者讲经开示 ——
点击蓝色文字即可阅读往期开示文章




—— 尊者禅修、佛法开示 ——

点击蓝色文字即可阅读对应开示文章




—— 尊者讲座、译著、声明 ——

点击蓝色文字即可阅读对应文章





尊者介绍

————


法心尊者 Ashin.Dhammasāra

2014年 接触南传上座部佛教,并参加内观禅修营学习禅修方法。

2016年 放下工作全身心独自住山修行。

2017年 赴缅甸仰光雪乌敏禅修中心(Shwe Oo Min Dhamma Sukha Tawya),于德加尼亚西亚多(U Tejaniya Sayadaw)座下剃度出家。随后在因德嘉长老(U Inndaka Sayadaw)座下达上成为比库,并长住于恰密棉禅修中心(Chanmyay Myaing Meditation Centre)。

2018年 在因德嘉长老的指示下,给前来参学的中国禅修者进行佛法开示和禅修指导。

2020年 翻译了坦尼沙罗尊者(Ven. Thanissaro Bhikkhu)的著作《佛法溯源》。受北京四念处学习中心邀请,线上开示“唯一道——原始佛教的修行方法”系列课题研究讲座5讲。

法心尊者的研究方向:

原始佛教溯源,依据巴利圣典四部尼柯耶,通过对巴利原词词意的探究,在不借助任何后期注释的基础上,只运用佛陀原始的理论框架如四圣谛、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十二因缘来禅修。依据佛教史、考古学、文献学、语言学,探索原始佛教的思想架构。

编辑:Tārakā

校对:杨纯 钟润华

音频:来 Ruann

图片:胡安

终审:法心尊者 灵犀 Upekkhā






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如有疑问或其他联系事宜

请加微信号

wuyueyuan555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遥望佛陀正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