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心尊者
2020年7月15日微信群答疑
问
————
答
————
关于行蕴的问题。行(sankhara)这个词的字面意思就是造作,也就是制造。那制造什么?佛陀在解释行的时候,就是身行、语行、意行,我看你后面一个问题,也是问到了身、语、意的问题,说我的解释跟一般的不太一样,对吧?这个身行、语行,尤其是这个语行,我当时在解释这个词的时候,我说语行就是寻与伺,它是念头的造作,这个跟一般的解释有很大的区别,之前也有人专门因为我这种诠释方式来跟我讨论过。
我的依据是佛陀在原始经典中,有几部经里面在解释到身、语、意,或者叫身行、语行、心行的时候,他是用观呼吸的场景来诠释的。比如说你在观呼吸的时候,他说身行是什么?身行就是呼吸——出息和入息。我刚才说行是指的制造,也就是说你在打坐的时候,你可以体会到身体在制造种种的经验,对吗?这个是身行。那么在你打坐的时候,最明显的身体经验就是吸气和呼气。
然后他在说语行的时候,他说语行就是寻与伺,也就是初禅的两个禅支,寻和伺。他还举了一个例子,当你在说话的时候,你说话之前,你要有想说什么话(的念头)对吗,然后你还要去评估一下这个话能不能说,有的场合有的话不该说的,对吧?这个是语行在修行中的一个体现。其实就是你的念头的升起和对念头的评估。那么在禅修中,像现在的禅师一般把寻与伺解释成关注你的主要所缘,并且持续不断地去维持对主要所缘的关注。其实这也是对的,这跟刚才我说的那个念头的升起和评估,这是一个意思,因为其实你的念头升起,它本身就跟你观照主要所缘、并且维持——也就是你心跑了,然后你再把它拉回来——是同一个含义,但是这个不太容易理解。
我也看到有一些人讲法的时候,他说,寻与伺不是南传所解释的关注主要所缘,而是指念头的升起,这种人应该说他的修行没有什么深度。因为你在修行达到一定深度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两种意思,实际上是同一个意思。那在这个地方,我就不做过多的解释了。
其实对于寻与伺的理解也很容易去判定这个人到底有没有修行,因为这两种意思在我们一般的日常用语中,显然不是同一个意思。比如说你觉知肚皮(起伏),跟你一个念头的升起,它怎么能是同一个意思?对吗?日常用语中,它就不是同一个意思,但是,当你修行达到一定的深度,你能很清晰地看到五蕴的运作,看到这些念头是怎么升起,你怎么对它进行拣择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它是一个意思。很多人看不出来这一点的话,本身就说明他的修行不太行。
———
那么,我之前说这个语行,它是指的寻和伺,语行叫做viccasankhara,在有“行”这个词的时候,它才指寻和伺。一般的“语”就是指的我们一般说出来的言语。比如说佛陀在一个经典中,他说,初禅言语寂灭,那么显然,如果这个地方的言语是指寻与伺的话,那这就说不过去了,因为初禅的寻和伺就是初禅的其中两个禅支,如果是初禅言语寂灭的话,那就产生冲突了。所以按照我的看法,就是只有在语行,带有“行(sankhara)”这个词的时候,才指寻和伺,没有行的时候,单是指语的时候,就是指我们一般意义上说话的言语。
至于心行,跟我们一般说的身、语、意的这个意,跟心行的这个心又不是同一个词,身、语、意的那个意是哪个词我还有点想不起来了(注:“意”的巴利语是mano),但是心行的这个心,身、语、心的这个心就是citta,就是心、心所的心这个词。所以,身行、语行、意行跟我们一般说的身、语、意,或者叫身行、语行、心行和身业、口业、意业,这是完全的两组词,它们之间是不一样的。
我们在修行中重点要关注的是身行、语行和心行,也就是缘起法的第二个——行,就是无明缘行的行,佛陀在诠释这个行的时候,他说的是身行、语行和心行。那么在修行中去体会的话,它跟我们一般意义上的那个身、口、意——那个身、口、意应该是指的身业、口业和意业——不是一个意思。
(身行、语行和心行)这个是特指在修行中体会的。我之前也解释过身体的造作,身体是不是紧张,有没有能让它放松下来,这个是身行。那么你念头的这些造作,你还有没有在关注主要所缘。比如说,你在修不净观的时候,你要维持一个对身体的不净相,对吗,那么,如果你去打妄想了这个相肯定就没有了。那么,这个时候你认识到自己在打妄想了,你重新建立起这个相,这就是对寻与伺,也就是语行的一个训练。那么意(心)行,就是你内心种种的感受、造作,在经典中对意行(心行)的解释,就是想和受。它在修行中直观体验就是你内心的烦恼造作,你的心里的情绪、躁动不安这个东西。
那么我们把它运用到修行当中,还是主动地要去关注身行、语行和心行这三个部分,尤其是初学阶段要着重关注的。那么在你修行加深之后,这三个阶段就会演变成五蕴,心行就对应了想蕴和受蕴,前面的身行对应了色蕴等等。这个是你禅修初期需要去重点关注的三个部分,身行、语行和心行。在你禅修加深之后,它就会演变成关注五蕴。
我可能说得有点混乱,但是你应该明白我的意思了,重点还是在修行中去体会,而不是在理论名词概念上面去纠结它。如果你对这个名词概念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查一下这几个词,我是专门针对这几个词查过的。而且不止身行、语行、心行,身业、语业、意业,还有一种表示方式叫身行仪、语行仪、意行仪,这个又是不一样的意思,你要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去查一查。
🔚
—— 法心尊者 • 答疑群 ——
长按下方二维码加管理员入群
——— 尊者禅修开示 ———
——— 尊者佛法开示 ———
-
七觉支与四念处的关系是什么?
-
尊者介绍
————
2014年 接触南传上座部佛教,并参加内观禅修营学习禅修方法。
2016年 起放下工作全身心投入修行,并独自住山修行半年。
2017年 赴缅甸仰光雪乌敏禅修中心(Shwe Oo Min Dhamma Sukha Tawya),于德加尼亚西亚多(U Tejaniya Sayadaw)座下剃度出家。随后在因德嘉长老(U Inndaka Sayadaw)座下达上成为比库,并长住于恰密棉禅修中心(Chanmyay Myaing Meditation Centre)。
2018年 在因德嘉长老的指示下,给前来参学的中国禅修者进行佛法开示和禅修指导。
2020年 翻译了坦尼沙罗尊者(Ven. Thanissaro Bhikkhu)的著作《佛法溯源》。
法心尊者的研究方向:
原始佛教溯源,依据巴利圣典四部尼柯耶,通过对巴利原词词意的探究,在不借助任何后期注释的基础上,只运用佛陀原始的理论框架如四圣谛、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十二因缘来禅修。依据佛教史、考古学、文献学、语言学,探索原始佛教的思想架构。
编辑:黄二龙
校对:灵犀
音频:黄二龙
图片:胡安
终审:法心尊者、灵犀
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如有疑问或其他联系事宜
请加微信号
sixiong20041123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遥望佛陀正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