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的人如何修行?- 法心尊者答疑 第137问

点击了解:遥望佛陀正当年 • 公益声明


法心尊者

2020年11月01日微信群答疑



图片下方为录音文字版





自卑的人如何修行

法心尊者答疑 第137




————




贤友问:

礼敬尊者!

觉得自己贪嗔痴杂染很重,有很深的自卑心,不值得被尊重被疼爱,这种观念常常让我讨厌自己,又进一步地加深了嗔心,修慈心禅总是感觉不到效果,可是又不敢放弃,知道慈心对治嗔心。要怎样才能修好慈心呢?观呼吸的时候发现走神了,有时候能拉回来,有时候会感觉心不愿回到呼吸上,心还想粘在正在妄想到的事情上,这时要怎么做呢?

感恩尊者!


 

————



法心尊者答:


内心的这种自卑型人格,是我们现代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很多人因为童年的经历都有这种自卑型的人格,这个是正常的。这也是属于比较深层次的烦恼,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功夫慢慢地去对治它。

 

慈心禅是非常有用的,但是慈心禅只能从表面暂时地缓解,不能起到从根本上来断除烦恼的作用。

 

从根本上断除烦恼,还是要利用四圣谛、缘起法这些方式去观照。


也就是说你要首先看到烦恼,要去体会到嗔心生起的当下,它的这种苦。通过不断地体会,你的念力、精进力都会有所增加。

 

那么你的心有的时候感受到这种苦之后,也会自己想要去做出调整,因为心的特性就是想要离苦得乐。所以你要引导它去观照到这种嗔心带来的苦,让它意识到这种烦恼让我受苦,而不是这种烦恼让我向外去找寻快乐。

 

这个是你修行第一步要做的事情。

 

如果这种嗔心太强了,已经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的时候,你可以每天花一定的时间,比如说半个小时左右去修一些慈心来平息它、平复它,让它保持在一个可控的范围之内。

 

慈心禅在没有佛陀的年代,其实那些外道婆罗门也会修这个东西。但是他们修慈心并不能导向解脱,不过可以让他们投生梵天,就是说也可以极大地提升他们的心品质

 

所以你一定要认识到心禅并不是佛教所特有的,佛教所特有的就是四圣谛,就是十二缘起法。也就是你要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运用八正道,从你内心里去看到烦恼,然后去拔除烦恼——这个才是你能真正地断除烦恼的方式。

 

——


你说观呼吸的时候会走神,有的时候能拉回来,有的时候心还是黏着于妄想。这个时候如果你能做到的话,你也要去看到内心的不安、躁动、执取,是这些东西导致你的心创造出种种的妄想,抓住这些妄想不愿意放手。

 

如果看不到的话,也可以用强力的对治方式。比如说强行地把心拉回来,或者是用快速的标记法去标记妄想,在心里默念“妄想、妄想、妄想”,然后一边标记,一边努力地去把心拉回来。这个时候你要稍微用一点强制力来做到。

 

关于对治这些烦恼,实际上我在讲到《中部》的第20篇经(《寻之止息经》可点击阅读)的时候,引用这篇经来专门谈到这个问题,有时间的话可以去听一下,参考一下佛陀所讲到的对治烦恼的步骤。

 

但是一定要知道的是,不管是慈心也好,还是你去运用一些其他的方法也好,都只是一些工具。根本上还是要从四圣谛下功夫,去调整你对于身心现象的认知的角度,这样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断除烦恼。

 

🔚







若有受益,还请贤友

~护法三连~

分享、转发、在看

感恩贤友您护持正法

祝您离苦得乐 早日证果

Sādhu!x3🙏

                       



 — 法心尊者 • 答疑群 ——

长按下方二维码加管理员入群





—— 尊者讲经开示 ——
点击蓝色文字即可阅读往期开示文章



—— 尊者禅修开示 ——

点击蓝色文字即可阅读对应开示文章




—— 尊者佛法开示 ——

点击蓝色文字即可阅读对应开示文章




—— 尊者讲座、译著、声明 ——

点击蓝色文字即可阅读对应文章





尊者介绍

————


法心尊者 Ashin.Dhammasāra

2014年 接触南传上座部佛教,并参加内观禅修营学习禅修方法。

2016年 放下工作全身心独自住山修行。

2017年 赴缅甸仰光雪乌敏禅修中心(Shwe Oo Min Dhamma Sukha Tawya),于德加尼亚西亚多(U Tejaniya Sayadaw)座下剃度出家。随后在因德嘉长老(U Inndaka Sayadaw)座下达上成为比库,并长住于恰密棉禅修中心(Chanmyay Myaing Meditation Centre)。

2018年 在因德嘉长老的指示下,给前来参学的中国禅修者进行佛法开示和禅修指导。

2020年 翻译了坦尼沙罗尊者(Ven. Thanissaro Bhikkhu)的著作《佛法溯源》。受北京四念处学习中心邀请,线上开示“唯一道——原始佛教的修行方法”系列课题研究讲座5讲。

法心尊者的研究方向:

原始佛教溯源,依据巴利圣典四部尼柯耶,通过对巴利原词词意的探究,在不借助任何后期注释的基础上,只运用佛陀原始的理论框架如四圣谛、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十二因缘来禅修。依据佛教史、考古学、文献学、语言学,探索原始佛教的思想架构。

编辑:Tārakā

校对:杨纯

音频:来

图片:胡安

终审:法心尊者 灵犀 Jan






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如有疑问或其他联系事宜

请加微信号

sixiong20041123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遥望佛陀正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