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佛教基本词汇的
巴利语探源及相关思考
(二)
转载自:
https://www.ixueshu.com/document/e9d0c5b740fa830662bf0e7c1b7a3aa9318947a18e7f9386.html
作者:杨荔薇,哲学博士,贵州财经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
“nāma”与 “名”
“nāma”,意为“倾向性”,相应汉译词汇是“名”,即我们通常认为的名字、名称。
佛教术语中对“名”的最常见的解释是将其作为与“色”并论的“名色”而理解它为与物质相对立的精神现象,指五蕴之受、想、行、识四蕴。
但这些解释都不如“倾向性”这样简明、深入又形象地道出了“nāma”的特性。所有的“nāma”都具备这一核心特质。
《清净道论》中详细解释了修行人出定观照名、色时发现的二者的特性—— “应确定它们以倾向之义而为‘名’,因为面向于一切所缘之故……他确知一切 (色) 都是恼坏之故为‘色 ’。于是他简略地确知名色, 即有倾向之相的为名,有恼坏之相的为色”⑧,亦即面向、朝向、倾向于一切所缘的功能即为“nāma”。于此,Visuddhimmagga (《清净道论》) 中的巴利原文为“ namatīti nāmaṁ, ruppatīti rūpaṁ”⑨ (意为“倾向故为‘名’,变坏故为‘色’” ); 巴利三藏《相应部》也有相应的表达: “Namanalakkhaṇaṁ nāmaṁ. Ruppanalakkhaṇaṁ rūpaṁ“⑩ (“‘倾向之相’为‘名’。‘败坏之相’为‘色’” )。此与我们惯常所理解的名字、心识之“名”的差别显而易见。
确切地感知“nāma”中的“倾向性”和“朝向”之义 (“倾向于所缘、朝向所缘”) 对于理解佛教的究竟法 (胜义谛) 和修证佛法很有帮助。
在佛教的经教中,一般把人或有情众生分析为五种究竟法,即色、受、想 、行、识五蕴⑪,而五蕴中的受、想、行、识四蕴都可归为名蕴。《心经》开篇即云,观世音菩萨在甚深般若境中照见了五蕴都是空幻的,由此而止熄了一切的苦厄。
所以,深知五蕴的性相很是关键。色蕴的突出特性是变坏、恼坏,而四名蕴的共同且根本特点则是倾向、朝向于所缘的功能。
又依阿毗达摩论教的分类,究竟法共有四种: 心、心所、色、涅槃,其中的心、心所即属于名法的范畴,“每一心及其相应心所皆必须缘取一个所缘 (目标),因为心本身即是识知目标的活动”⑫。而与名法相区分的色法 “是无所缘的,因为它不能像名法一般识知所缘”⑬。
如此了知“名”和“色”之确切含义有助于修行人在经验层面证得“名色识别智”⑭,他将通过实际照见“朝向”之性和“变坏”之性而步入如实知见的第一层,由此踏入通往涅槃的解脱之途。
佛教的许多其他修行法门亦是非常善巧地运用了“nāma”的倾向之性,利用所缘增上缘和所缘亲依止缘⑮来修心,以达到良好的修证目的。
如念佛法门要练习使四名蕴和心心所都朝向阿弥陀佛的名号或功德,密宗的观想、持咒等也是训练心持续地朝向于本尊的形象、功德和咒语,以此不间断的训练,使心改变不好的相续之流和业力牵引而能安住于善所缘, 从而引发心本具的善功德,达到解脱、成佛或往生的宗教目的。此中,把握“nāma”之“倾向性”含义比仅仅了解“名”之名称或心识之义要更加深刻、更利于修证。
本文属贵州财经大学2017年度校级课题“汉传佛教基本词汇之巴利语探源及研究“阶段性成果 。
⑧ 觉音著,叶均译:《清净道论》,北京: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1995 年,第 552— 553、7页 。
⑨ Pāli Tipitaka,Visuddhimagga,P.527.
⑩ Pāli Tipitaka,Saṃyutta-nikaya. 12.2./II,P.16
⑪ ⑫ ⑬ BhikkhuBodhi 英编,寻法比丘中译:《阿毗达摩概要精解》(A Comprehensive Manual of Abhidhamma), 香港: 香港佛教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 年,第 203、5、121、240 页。
点击了解:遥望佛陀正当年 • 一切为了离苦
点击蓝色文字即可阅读本系列往期文章
—— 法心尊者 • 答疑群 ——
入群后贤友将获得:
① 尊者定期群内直播开示讲座
② 尊者开示录音的群内首发
③ 法宝书籍免费结缘(仅需邮费)
④ 有机会向尊者提问(根据上期问题数量,不定期开放)
⑤ 答疑音频群内提前首发,可下载保存
⑥ 尊者见面会、禅修营等福利通告,群内首发,优先参与
⑦ 群内即将开展禅修打卡等活动,贤友可进群关注通知
长按下方二维码加管理员入群
尊者介绍
————
2014年 接触南传上座部佛教,并参加内观禅修营学习禅修方法。
2016年 放下工作全身心独自住山修行。
2017年 赴缅甸仰光雪乌敏禅修中心(Shwe Oo Min Dhamma Sukha Tawya),于德加尼亚西亚多(U Tejaniya Sayadaw)座下剃度出家。随后在因德嘉长老(U Inndaka Sayadaw)座下达上成为比库,并长住于恰密棉禅修中心(Chanmyay Myaing Meditation Centre)。
2018年 在因德嘉长老的指示下,给前来参学的中国禅修者进行佛法开示和禅修指导。
2020年 翻译了坦尼沙罗尊者(Ven. Thanissaro Bhikkhu)的著作《佛法溯源》。受北京四念处学习中心邀请,线上开示“唯一道——原始佛教的修行方法”系列课题研究讲座5讲。
研究方向:
原始佛教溯源,依据巴利圣典四部尼柯耶,通过对巴利原词词意的探究,在不盲目依赖任何后期注释的基础上,只运用佛陀原始的理论框架如四圣谛、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十二因缘来禅修。依据佛教史、考古学、文献学、语言学,探索原始佛教的思想架构。
编辑:Tārakā
校对:Upekkhā
图片:面包手
终审:法心尊者 灵犀 Jan L
版权声明
1. 本公众号发布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 转载请联系管理员,严禁用于任何商业性用途
微信号:sixiong20041123
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遥望佛陀正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