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佛教基本词汇的 巴利语探源及相关思考 (二)

点击了解:遥望佛陀正当年 • 公益声明



~  他山之玉系列  ~

 

几个佛教基本词汇的

巴利语探源及相关思考

(二)

转载自:
https://www.ixueshu.com/document/e9d0c5b740fa830662bf0e7c1b7a3aa9318947a18e7f9386.html

作者:杨荔薇,哲学博士,贵州财经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



“nāma”与 “名”


“nāma”,意为“倾向性”,相应汉译词汇是“名”,即我们通常认为的名字、名称。

佛教术语中对“名”的最常见的解释是将其作为与“色”并论的“名色”而理解它为与物质相对立的精神现象,指五蕴之受、想、行、识四蕴。

但这些解释都不如“倾向性”这样简明、深入又形象地道出了“nāma”的特性。所有的“nāma”都具备这一核心特质。

《清净道论》中详细解释了修行人出定观照名、色时发现的二者的特性—— “应确定它们以倾向之义而为‘名’,因为面向于一切所缘之故……他确知一切 (色) 都是恼坏之故为‘色 ’。于是他简略地确知名色, 即有倾向之相的为名,有恼坏之相的为色”,亦即面向、朝向、倾向于一切所缘的功能即为“nāma”。于此,Visuddhimmagga (《清净道论》) 中的巴利原文为“ namatīti nāmaṁ, ruppatīti rūpaṁ” (意为“倾向故为‘名’,变坏故为‘色’” ); 巴利三藏《相应部》也有相应的表达: “Namanalakkhaṇaṁ nāmaṁ. Ruppanalakkhaṇaṁ rūpaṁ“ (“‘倾向之相’为‘名’。‘败坏之相’为‘色’” )。此与我们惯常所理解的名字、心识之“名”的差别显而易见。

确切地感知“nāma”中的“倾向性”和“朝向”之义 (“倾向于所缘、朝向所缘”) 对于理解佛教的究竟法 (胜义谛) 和修证佛法很有帮助。

在佛教的经教中,一般把人或有情众生分析为五种究竟法,即色、受、想 、行、识五蕴,而五蕴中的受、想、行、识四蕴都可归为名蕴。《心经》开篇即云,观世音菩萨在甚深般若境中照见了五蕴都是空幻的,由此而止熄了一切的苦厄。

所以,深知五蕴的性相很是关键。色蕴的突出特性是变坏、恼坏,而四名蕴的共同且根本特点则是倾向、朝向于所缘的功能。


又依阿毗达摩论教的分类,究竟法共有四种: 心、心所、色、涅槃,其中的心、心所即属于名法的范畴,“每一心及其相应心所皆必须缘取一个所缘 (目标),因为心本身即是识知目标的活动”。而与名法相区分的色法 “是无所缘的,因为它不能像名法一般识知所缘”

如此了知“名”和“色”之确切含义有助于修行人在经验层面证得“名色识别智”,他将通过实际照见“朝向”之性和“变坏”之性而步入如实知见的第一层,由此踏入通往涅槃的解脱之途。

佛教的许多其他修行法门亦是非常善巧地运用了“nāma”的倾向之性,利用所缘增上缘和所缘亲依止缘来修心,以达到良好的修证目的。

如念佛法门要练习使四名蕴和心心所都朝向阿弥陀佛的名号或功德,密宗的观想、持咒等也是训练心持续地朝向于本尊的形象、功德和咒语,以此不间断的训练,使心改变不好的相续之流和业力牵引而能安住于善所缘, 从而引发心本具的善功德,达到解脱、成佛或往生的宗教目的。此中,把握“nāma”之“倾向性”含义比仅仅了解“名”之名称或心识之义要更加深刻、更利于修证。


注:
本文属贵州财经大学2017年度校级课题“汉传佛教基本词汇之巴利语探源及研究“阶段性成果 。 
⑧ 觉音著,叶均译:《清净道论》,北京: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1995 年,第 552— 553、7页 。
 Pāli Tipitaka,Visuddhimagga,P.527.
 Pāli Tipitaka,Saṃyutta-nikaya. 12.2./II,P.16
⑪ ⑫ ⑬ BhikkhuBodhi 英编,寻法比丘中译:《阿毗达摩概要精解》(A Comprehensive Manual of Abhidhamma), 香港: 香港佛教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 年,第 203、5、121、240 页。 
~未完·待续
🔚



点击了解:遥望佛陀正当年 • 一切为了离苦 



—— 他山之玉系列 ——

点击蓝色文字即可阅读本系列往期文章




 — 法心尊者 • 答疑群 ——

入群后贤友将获得:


 尊者定期群内直播开示讲座

 尊者开示录音的群内首发

 法宝书籍免费结缘(仅需邮费)

 有机会向尊者提问(根据上期问题数量,不定期开放)

 答疑音频群内提前首发,可下载保存

 尊者见面会、禅修营等福利通告,群内首发,优先参与

 群内即将开展禅修打卡等活动,贤友可进群关注通知



长按下方二维码加管理员入群



—— 尊者讲经开示 ——
点击蓝色文字即可阅读往期开示文章




—— 尊者禅修、佛法开示 ——

点击蓝色文字即可阅读对应开示文章




—— 尊者讲座、译著、声明 ——

点击蓝色文字即可阅读对应文章



尊者介绍

————


法心尊者 Ashin.Dhammasāra

2014年 接触南传上座部佛教,并参加内观禅修营学习禅修方法。

2016年 放下工作全身心独自住山修行。

2017年 赴缅甸仰光雪乌敏禅修中心(Shwe Oo Min Dhamma Sukha Tawya),于德加尼亚西亚多(U Tejaniya Sayadaw)座下剃度出家。随后在因德嘉长老(U Inndaka Sayadaw)座下达上成为比库,并长住于恰密棉禅修中心(Chanmyay Myaing Meditation Centre)。

2018年 在因德嘉长老的指示下,给前来参学的中国禅修者进行佛法开示和禅修指导。

2020年 翻译了坦尼沙罗尊者(Ven. Thanissaro Bhikkhu)的著作《佛法溯源》。受北京四念处学习中心邀请,线上开示“唯一道——原始佛教的修行方法”系列课题研究讲座5讲。

研究方向:

原始佛教溯源,依据巴利圣典四部尼柯耶,通过对巴利原词词意的探究,在不盲目依赖任何后期注释的基础上,只运用佛陀原始的理论框架如四圣谛、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十二因缘来禅修。依据佛教史、考古学、文献学、语言学,探索原始佛教的思想架构。

编辑:Tārakā

校对:Upekkhā

图片:面包手

终审:法心尊者 灵犀 Jan L



版权声明

1. 本公众号发布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 转载请联系管理员,严禁用于任何商业性用途

微信号:sixiong20041123




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遥望佛陀正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