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颈”与“突破”—— 一位禅修者的亲历与体会

点击了解:遥望佛陀正当年 • 公益声明






~  他山之玉系列  ~


 


“瓶颈”与“突破”—— 

一位禅修者的亲历与体会


作者:掌中叶

主题:初级禅修者“觉知身体”
“放松身心”
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我的佛法实修起步于2017年春天,当时是按照南传上座部佛教体系帕奥禅法修行,直至2019年春,也没有感觉有任何进步。这时开始按照朱倍贤教授的原始佛法理论和实修体系禅修,经过大约半年的实修,感觉有了一些不同,到了2020年春有了比较大的进步,但是在这之后就感觉禅修进展非常缓慢。2020年夏开始接触到法心尊者开示的原始佛法,但是真正在实修方面应用是在202011月份,之后仅仅经过大约三个多月的时间,感觉禅修进步突飞猛进,对修行也有了比较深刻的体会。


2021年春,我在跟一些同修贤友交流沟通当中,发现很多人都有一些共同的困惑,就是他们很努力地修行了很长时间,但是禅修似乎还没有入门,因为他们感觉没有什么进步,自己也没有因为禅修而发生任何变化。在后来的交流和互动过程中,我就给了他们一些建议。他们在尝试了一段时间后,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所以我就想到,别的贤友在禅修过程中也可能存在同样的问题,于是就把我自己和这些同修贤友们的经验总结一下,供大家做个参考。


—— 

我们知道,在原始佛法的修行方面,依照经典的记载,修行的次第首先是持守戒律,其次是守护六根,然后才是修习四念处,从这里才正式开始所谓的禅修。


由此可见,在正式开始禅修之前,修行者通过上述的训练,已经对自己的“心”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约束和控制。在此基础上开展正式禅修就比较容易入门了。


但是,我们现代的修行者,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在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的时候,就开始了正式的禅修。这时候我们的心,就好比是一直生活在广袤的大草原上的一匹野马,还没有经过驯服的过程,就直接关在马棚里,它肯定是感觉不舒服的,要反抗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禅修的方向和方法正确无误,也有可能会造成禅修者以下两种困境:一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训练也不能突破“禅修之门”;二是,虽然能够进入“禅修之门”,但是不能够快速提升和进步,长期徘徊甚至停留在比较初级的水平上。


对于第二种情况,我的建议是,禅修者首先不要有急于求成的心理,因为这种心态本身也是一种烦恼和盖障;更重要的是坚持不懈地加强基本功的训练,也就是“念力”培养,这也是禅修者最重要的基本功。


—— 

对于第一种情况,就是我今天要说的重点,这不仅是困扰禅修者本人的难题,;也是困扰禅师的一个难题。


以下就是我尝试着总结分析初级禅修者“卡住”不能“入门”的原因,以及“突破”的训练方法:


一、现在很多禅修体系,不论是否原始佛法,入门的基础训练都是从身念住的入出息念(安那般那念[AnaPana Sati])开始的,这是佛陀比较重视的,也是佛法流传几千年被证明最有效的方法。所以禅修者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不要轻易放弃这种方法,无论遇到任何困难,最好也要在入出息念方面找突破口,来解决问题。


遇到困难的禅修者大多数是“卡”在安那般那念第三阶『吸气时觉知全身。呼气时觉知全身。』和安那般那念第四阶『吸气时令诸身行宁静祥和,呼气时令诸身行宁静祥和。』上。简单的说就是“觉知身体”和“放松身心”。


三、有的禅修者由于曾经受过马哈希禅法或者帕奥禅法(或者其他禅法)的训练,习惯于把注意力集中在身体很小的部位,禅修时有强烈的压迫感,甚至对禅修有厌烦甚至恐惧感。


可以尝试解决的办法:无论是坐禅、经行还是日常生活中,可以把观察身体的范围放到最大。可以观察全身整体,或者整个身体的移动,甚至整个身影的移动,只要知道在观察自己的身体就可以。并且在观察中练习放松全身。


四、有的禅修者没有能够真正的“觉知身体”和“放松身心”,是因为他们在观念上没有“放松”,比如说:他们会认为修习安那般那念的“觉知身体”和“放松身心”是很神圣的、神秘的,很宗教化的行为,与平时的“觉知身体”和“放松身心”是不一样的。静坐时、经行时他们在想:现在要开始禅修了,要开始静坐了,要开始经行了,要开始觉知身体、放松身体了,尤其是有尊者、法师、出家人这样身份的人告诉他要这么做时,就更会加强这种特殊化、神圣化的认知。因此,带有这样的观念和认知去觉知和放松,会让他有一种无名的负担和压力,而这种无名的负担和压力正是他不能真正放松的原因。这种负担和压力往往禅修者本人还不一定能够发现。


可以尝试解决的办法:告诉自己,这个觉知、这个放松,跟平常的觉知和放松身体没什么两样,非常的普通。就像你去看牙科时,医生在做口腔操作之前都会告诉你放松,你就像那样放松一样。


五、有的禅修者不会“觉知身体”,也就是不知道身体哪里紧张,自然也就不知道应该放松哪里。


可以尝试解决的办法:沿着身体从上到下的顺序逐步寻找紧张感,例如:从头皮、额头、眉心、两腮、下巴、喉咙、脖颈、双肩、胸部、腹部、背部、腰部、大腿、到膝关节等等。


六、有的禅修者知道自己身体有紧张感,在放松身体时,无论放松哪个部位,眉头都会跟着用力。也就是,他用皱眉头的用力,来放松身体的其他部位。有的禅修者也可能会有其他的情况,比如:不论放松哪里,都会耸立双肩来用力帮忙;或者夹住双臂等等,在放松身体时,总会有一个用力点。


可以尝试解决的办法:放松身体时,主要放松最习惯的那个用力的焦点部位,暂时先不考虑身体其他部位,待这个问题解决了再做其他部位或整体放松。


七、有的禅修者不理解“放松身心”的意义。他们可能一边做着放松身体肌肉的动作,一边心里在怀疑这样做跟修行佛法的关系。他们不理解的是,根据缘起法,身体的动作会反向影响心的活动。由于禅修者初期通常观察不到心,更控制不了心,所以训练的方法只能从观察和控制身体入手,来反向影响心的活动。所以安那般那念的第四阶是放松身心,而不仅仅是放松身体的肌肉,其实重点在“心”。所以,有的贤友在没有很好的理解放松身心的意义和作用时,可能就会常年做着简单肌肉放松,而没有刻意的放松心,进而影响心,提升心的品质。或者说,他们是心不在焉地做着放松身体肌肉动作。结果是,尽管他们也表面上做着放松身体(肌肉)的动作,可是心理活动却没有因身体动作而产生影响,因此这可能是他们修行很长时间也看不到进步原因。


可以尝试解决的办法:试着刻意去体会,在放松身体(肌肉)的同时,心也在放松。笔者有一个训练方法供贤友们参考。首先保持身体站立姿势,然后向前迈出一步,之后身体继续向前倾斜,但是控制住身体的平衡,不要迈出第二步,在身体向前倾斜达到极限时,刻意体会心是怎样在活动,体验心和身体的关系,心是怎样着急在前面地面寻找落脚点的,心是如何抓住身体怕身体倒下的等等;然后再慢慢把身体向后恢复直立姿势,在慢慢恢复的过程中,刻意体会心是如何从紧抓身体的状态又慢慢松开的过程。这样反复多做几次,相信你会对心和身体的关系有所体会的。


八、有的禅修者不能真正的放松是因为,当他想要放松身体时,就“努力”地放松、或者“使劲儿”地放松,这种神经质放松的结果是,越想放松,却越紧张。这种情况跟第七条的情况正相反,不是由于心不在焉不能放松;它跟第四条的情况也不一样,第四条的情况是由于心理负担过重造成的不能放松,而这种情况是由于过度紧张造成的不能放松身心。


可以尝试解决的办法:这种情况说明禅修者对安那般那念第一阶和第二阶的修习还不足够。安那般那念第一阶和第二阶的内容是『了知长呼吸』和『了知短呼吸』。所以先不要急于修习安那般那念第三阶和第四阶,尽量延长修习第一阶和第二阶的时间,尽量让心安顿下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再开始觉知和放松。


有的禅修者自己表述身心已经很放松了,但是实际上,他没有真的放松,他只是停留在放松的“概念上”,是幻想出来自己放松了。


可以尝试解决的办法:由有经验的禅师发现并指出来,引导其进入真正的“放松身心”状态。

十、 不论出现上述哪种情况,都可以跟随法心尊者的《坐禅指导》音频打坐。在法心尊者的语音引导下,应该比较容易地进入对身体的觉知和放松状态。另外,法心尊者推荐使用计数器放松身体的办法也是挺有效果的。


—— 

总的来说,大部分禅修者不能进入“禅修之门”的原因,要么是不会“觉知身体”,要么是不会“放松身心”。我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禅修者依止一位有经验的禅师,通过对他的实修情况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监督,并且双方频繁地互动和交流,这样就能做到及时、不断地微调和矫正错误,提高禅修效率。



~全文完~

🔚


点击了解:遥望佛陀正当年 • 一切为了离苦 




 他山之玉系列 ——

点击蓝色文字即可阅读本系列往期文章





 法心尊者 • 答疑群 ——

入群后贤友将获得:


 尊者定期群内直播开示讲座

 尊者开示录音的群内首发

 法宝书籍免费结缘(仅需邮费)

 有机会向尊者提问(根据上期问题数量,不定期开放)

 答疑音频群内提前首发,可下载保存

 尊者见面会、禅修营等福利通告,群内首发,优先参与

 群内即将开展禅修打卡等活动,贤友可进群关注通知



长按下方二维码加管理员入群




—— 尊者讲经开示 ——
点击蓝色文字即可阅读往期开示文章




—— 尊者禅修开示 ——

点击蓝色文字即可阅读对应开示文章




—— 尊者讲座、译著、声明 ——

点击蓝色文字即可阅读对应文章





尊者介绍

————


法心尊者 Ashin.Dhammasāra

2014年 接触南传上座部佛教,并参加内观禅修营学习禅修方法。

2016年 放下工作全身心独自住山修行。

2017年 赴缅甸仰光雪乌敏禅修中心(Shwe Oo Min Dhamma Sukha Tawya),于德加尼亚西亚多(U Tejaniya Sayadaw)座下剃度出家。随后在因德嘉长老(U Inndaka Sayadaw)座下达上成为比库,并长住于恰密棉禅修中心(Chanmyay Myaing Meditation Centre)。

2018年 在因德嘉长老的指示下,给前来参学的中国禅修者进行佛法开示和禅修指导。

2020年 翻译了坦尼沙罗尊者(Ven. Thanissaro Bhikkhu)的著作《佛法溯源》。受北京四念处学习中心邀请,线上开示“唯一道——原始佛教的修行方法”系列课题研究讲座5讲。

研究方向:

原始佛教溯源,依据巴利圣典四部尼柯耶,通过对巴利原词词意的探究,在不盲目依赖任何后期注释的基础上,只运用佛陀原始的理论框架如四圣谛、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十二因缘来禅修。依据佛教史、考古学、文献学、语言学,探索原始佛教的思想架构。

编辑:Helena

校对:Jan

片:面包手

终审:法心尊者 寰 Jan



版权声明

1. 本公众号发布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 转载请联系管理员,严禁用于任何商业性用途

微信号:wuyueyuan555



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遥望佛陀正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