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与非法」讲座 • 第二讲:法与非法——业与轮回 (上)




法心尊者

2020年9月26日线下法谈讲座录音




法与非法-第二讲 (上)





 

 

目录



  • 导语  

  • 世间正见的重要性和定义 

  • 业与轮回辨析 

  • 佛陀的质疑精神 

  • 佛陀谈轮回 

  • 佛陀谈业与轮回 

  • 耆那教认为的“业” 

  • 佛陀驳斥耆那教 





导语


正见有两种



今天的主题是关于业与轮回。


佛陀在讲到正见的时候说正见有两种,一种是世间的正见,一种是出世间的正见。正见不是你学的这些理论,而是你的观念,类似我们现在说的三观。这种观念会决定你看待事物的方式,当你面对同样的境遇的时候,因为你的观念不同,看待它的角度不同,导致你的心做出的反应不一样,你的行为模式也不一样。


所以八正道以正见为先导,佛陀的教导都是以正见为开端的那么世间正见之所以是世间的,因为它是不能导向解脱的。但是世间正见也有它的作用,就是它可以导向世间的福报,会导致苦的相对的调伏,能让你内心的烦恼有一个相对的减弱,并且可以增长你的功德。


但是功德这个词也不是一般我们理解的那个意思——等下会说到这个问题——但是它不能导向解脱,或者说它不能导向究竟的解脱。它可以让你的生活状态、你心的质量变得越来越高,但是它不会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


那么我们现在有时接触到一些佛法导师可能会告诉你佛教就是业、因果、轮回等这些东西。如果他是这样来理解佛法的,就说明他对于佛法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世间正见这个层面,还没有理解到佛法独特的地方,也就是出世间这个部分。




世间正见的重要性和定义


但是这种世间正见不是说你来学习禅修就不重要了。现在也有一些禅修体系,对这个部分强调得不够,导致很多禅修者在禅修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因为基本功不够,他的心没有准备好。


我们如果去看佛陀在原始经典里面所开示的一些禅修的次第,就会发现实际上他有绝大多数或者说占大半的,就是前面的部分都是在讲持戒,然后是日常生活习惯的调整。


我有一次开示的时候就专门去讲这个部分,讲完之后有跟我比较熟悉的出家人就调侃说:“你讲这种东西有什么用呢?”但是我遇到的很多真正的修行有一定深度的禅修者,他们才会真正认识到:“佛陀的这个教导太有意义了。”就是因为我们以前没有认识到这部分的重要性,觉得打坐就行了,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了,所以才导致我们的禅修走了很多的弯路,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当然通过禅修确实也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是如果没有一个次第性的发展的话,很多时候你会面对很严重的困难,导致你解决不了。


所以世间正见不管是对于想要解脱的修行者,还是对于一般的只是想求一点世间的福报、功德,想要生活过得好一点,或者说希望未来世能有一个好的去处的这种人,它都是非常有意义、非常有价值的。


佛陀所说的世间正见是有非常明确的定义的。比如佛陀说有布施、有供养、有父、有母、有轮回、有过去世、有未来世、有化生众生——我们看不见的众生。这是他对于世间正见的一个描述,也基本上可以把它概括成业和轮回、六道轮回这些说法。



业与轮回辨析


外道的轮回观


我之前有提到外道也有业和轮回的思想,有种种的业与轮回的朴实的轮回观。我们中国其实也有,比如我们认为人死了好像要到阴间,然后会经历一些事情,可能也会有一些针对他生前的一些行为做一些审判等等。西方国家也认为人的灵魂是有重量的,去世之后就会有一个秤来称灵魂的重量,根据灵魂的重量,选择你是去天堂还是地狱。


至于以前的婆罗门教,我们从佛教典籍还有印度教的典籍,也就是《吠陀》还有《奥义书》中也能看到他们的轮回观,并且不是统一的,而是有各种各样的轮回观念。比如他们说人死了之后就会变成雨水降到地上。然后还有一些人认为人从开始轮回到他最后一生是有限额的,每个人都一样,提前不了,也不可能延期,你必须要一生、一生,比如说先做多少生的动物,又做了多少生的鬼,然后最后你才结束,就是说你没有办法改变,这是一种宿命论的观点。然后还有一种轮回观认为人死了之后必然都会去到某个地方,会根据当生的你的阶级投生到属于你的那个地方,而且必须得去那里。或者他们有时候认为一些比较低端的种姓根本就不轮回,死了之后就没了,这也是另外一种看法。他们有着种种的轮回观念。



佛陀的质疑精神


但是现在有一些学者认为那个年代佛陀就是直接采纳了印度教或者婆罗门教的轮回观念。实际上你只要去看一下经典,会发现这个说法很明显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即使在那个年代,对于轮回存不存在也是非常有争议的,包括是以怎样的一个形式来轮回,也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卡拉玛经》——这部经在南传是影响力非常大的一部经——里佛陀提到有一些卡拉玛人,他们是初次见到佛陀,然后就问佛陀:“有不同的人来到我们这里,他们都宣讲自己的观点,有各种各样的大师,有的人说轮回存在,有的人说轮回不存在。”


我昨天也说了,那个年代的印度就有这种原始的机械唯物主义,认为人就是物质组成的,死了之后就魂归大地了。


卡拉玛人说:“我们都不知道该信谁好了,每个人都说的不一样,这怎么办呢?”


我们现在同样面临这种状况,每个人说的都不一样。我有时候跟一些朋友开玩笑说,你看佛陀在经典里面会说那个年代的印度有种种的外道,这个外道这样说,那个外道那样说。我们现在好像特别统一,没有什么外道,可能有个道教能算外道,基本上都是佛教影响力比较大。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现在我们的佛教也有种种的派系。甚至不同的派系之间对于一些具体问题说法还有矛盾,互相有冲突,有时候还要辩论。


所以在佛陀那个年代同样也是一个百家争鸣的状态。并不是像有一些学者认为的所有的印度人都相信轮回,认为这是非常坦然、非常自然而然的一件事,然后佛陀就是完全不加思考地直接沿用了这种观念,或者说佛陀为了随顺那个时候的人的一些观念,直接照搬了这套理论体系。所以有些学者根据这种说法就更进一步地认为说,我们现代人尤其是接受现代教育的人,已经完全没有必要再去接受这种轮回观念了,那么佛法也应该与时俱进,到现在应该“去宗教化”,去宗教化主要指的是去除“业和轮回”的观念。



但是实际上佛陀本人是一个非常具有质疑精神的人,我们从他个人的修行经历就能看出来这一点,他并没有说“我要找一个老师,然后无条件的一辈子跟着他”,他实际上是非常勇于去质疑的。他在刚刚出家的时候跟随两位老师修了一段时间,把他们的禅修方法掌握了之后,发现没有达到想要的结果。当时佛陀说的是没能让他解脱,也就是说他从所修的禅定出来了之后解脱不了,他的烦恼还是那样。也就是他修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烦恼没有什么变化。


不像我们现代人好像比较忠诚,就是修了好多年之后觉得自己身心确实也没有太大的改变,然而也不会去质疑什么,只是觉得“可能是不是因为我身体不好”,或者说“我善业不够”,“是不是我过去没有造太多的善业”,南传叫波罗蜜,“导致我这一生修不上去,我是不是这一生要多去做供养做布施,多去积累点资粮,然后来世再说”。


佛陀不是这样看这个问题的,他觉得不对劲就走了,换个老师再学。所以针对轮回这个问题,佛陀肯定也不可能是完全不加质疑地就把它接受了,他一定是有他自己的理由。


那当时卡拉玛人这样问了佛陀之后,佛陀非常鼓励他们这种质疑精神,说“你们当然应该质疑,当然应该质疑,每个人都说的不一样,你不质疑这怎么能行呢?”,然后佛陀就提出了一些“不要因为这样相信,不要因为那样就相信……”。


比方当时佛陀说:“不要因为对方是声望很高的大师,你就相信他说的话;也不要因为是代代相传的经典,或者说是清净的传承你就相信;也不要因为对方是你的老师就相信;也不要因为他符合你的固有观点就相信;或者不要因为他符合传统就相信……”



佛陀谈轮回


佛陀接下来针对“轮回”这个问题是怎么分析利弊的呢?他说,卡拉玛人你们可以这样去想这个问题:如果轮回不存在,或者说你不相信轮回、不认为轮回存在,那么会有什么后果呢?如果一个人他不认为轮回存在——像我之前说了只有两种,你要么相信,要么就是不相信,没有第三种情况了——会导致什么结果呢?可能会导致你在做出一些抉择、一些行为的时候,不会去考虑这个行为应不应当做?你可能会肆无忌惮地去做一些不好的事情,伤害别人、伤害你自己的事情。那么如果你不相信轮回,但是轮回又不存在,那可能你在当生就会遭到一些贤智者的唾弃。


当然那个时候印度还是处于小型的氏族社会,现在印度还是处于这种状态,我们中国也一样的有这种状态,就是一个宗族、一个村大家都生活在一起。我刚开始看到这个表述的时候,我是没有什么共鸣的,直到后来我开始生活在农村里,才明白佛陀说的意思。你如果生活在一个小型社会,当你干了很不好的事,确实会遭受到一些贤智者的鄙视和唾弃。但是我们生活在城市里好像这点不明显,如果这个地方混不下去,我们换个地方。


所以佛陀当时说,这是第一种情况,你不相信轮回,恰好轮回又不存在,但是你在当生会遭受到被贤智者的鄙视和唾弃这种不好的果报。


如果轮回又恰好存在,那么你就可以预见什么呢?你不仅在当生会遭受到别人的唾弃,你在未来世也可能会投生到不好的境遇。


那么如果你相信轮回会怎么样呢?如果你接受轮回这种观念,那么可能会在做出一些行为的时候就会多想一想,“我的这个行为会不会有不好的后果?”,“会不会有我未来的不好的后果?”那么如果你是这样去想,可能在做出一些行为的时候,就会有一些规避,一些不道德的事情就不会去做,你就会有一个自我约束力。


那么如果你相信轮回,那轮回又不存在呢?那么你在当生至少可以获得周边人的赞扬、赞美,他们可能会高看你一眼。那么如果你相信轮回,而且恰好轮回又存在呢?那么可以预见你不仅可以获得当生的好的声誉,也可以获得来世投生到好的境遇。


所以如果类比了这四种假设,佛陀分析了之后说,“那显然接受轮回的这种假设,对你来说应该是更有利的一个选择,更加明智的一种选择。”


这是佛陀针对他初次见面、萍水相逢的一群人——卡拉玛人所做的开示。那么应该说卡拉玛人至少在这一部经里面没有表现出他们要跟佛陀出家修行的意思,所以佛陀基本上没有给他们讲关于修行的、解脱之道的内容。那么对于卡拉玛人来说,关于轮回说到这里就足够了。


但是我刚才用到了“假设”这个词,这并不是说佛陀认为轮回是一种假设,当你的修行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的时候,如果你没有以一个更善巧的,或者说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世间、看待身心的话,你是不太可能真的接受、真正地相信轮回这种观念的。但是在你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之前,也应该有效地去抉择。



佛陀谈业与轮回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我们可能看不见的地方受到一些观念的驱使,比如说我们喜欢吃什么东西,可能我们小时候喜欢吃的,我们长大还是喜欢吃,这其实也是一种观念。我们都在无形之中受到很多很多的观念的驱动,也就是这些观念导致我们成为跟别人不一样的人。你有你的个性,他有他的个性,你喜欢这个,他喜欢那个。所以你如果不去有意识地调整这些观念,那么一些不善巧的观念就会导致你受苦,导致你苦的增长,导致你当生不好的果报、未来世不好的果报。


像轮回、业这种观念就是其中之一。你如果不去审视它,下意识地去调整你的观念,那很有可能就会因为一些与生俱来的不善巧的观念导致受苦。我们一些直观的观念往往都是不太可靠的,比如说如果我们直观地看待这个世界,会觉得太阳每天就是从这边升起,然后从那边落下去了,对不对?实际上我们现代人知道地球是围着太阳转的,但实际上地球围着太阳转并不符合我们直观的认识,我们直观的认识就是太阳从这边升起从那边落下,很明显太阳是围着地球转的。所以有的时候我们潜在的观念在无形中就驱使着我们的种种的行为。


那么佛陀是如何看待轮回这个问题的呢?他针对在家人和出家人,有的时候讲的东西也不一样。我有提到说佛教并不是哲学,但实际上佛教的有些内容,比如说世间正见的这个部分还是有它的哲学性的理论在里面的。那么如果我们要用现代哲学的这种分类来给佛陀的世界观下定义,佛教的世界观应该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就有点类似一些后期佛教喜欢说的“万物唯心造”等等,那么这就涉及到了“业”的问题。


“业”这个词的意思就是“行为”或者说这个“行为”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行为,因为它包含了三种行为:一种是身体的行为,叫“身业”,还有一种是你说的话,叫“语业”或者叫“口业”,然后还有一种是你内心的行为也是包含在业的范围内,叫做“意业”。这是三种业。


这也不是佛教独创的,很显然从经典里能看到外道也认为有三种业,三种行为。我提到耆那教对于“业”的理解是一种类似宿命论的看法,就是说我们过去生曾经造了非常多的业,善业也好、恶业也好,那么我们这一生就会遭受这些业带来的果报,可能有好的果报、不好的果报。


我们现在很多佛教徒也喜欢这样说,把业当成类似运气一样的东西,有时候今天运气不太好,肯定是“我过去世造了什么恶业”,今天运气好了,可能是“我以前哪个善业成熟了”。然后有时候你可能还会去问出家人:“我最近怎么怎么样了,是不是我以前造的什么恶业?”有的出家人可能就会回答你,或者有的法师,不一定是佛教的出家人,也可能是别的一些什么大师,他就会回答你说:“没错,就是你以前造过什么恶业,导致你现在遭受或者获得这种果报。”他说的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是瞎编的。根据我个人经验,九成以上都是瞎编的。


但是佛陀其实在经典中也有这样说:这个人遭受了什么样的业,是因为过去世他的什么原因导致的。但是我们要知道这其实是一种方便说法。业,并不是说你造了一个业,就好像你生了个孩子那样,它就呆在那,不是那样的。




耆那教认为的“业”


我还是先说完耆那教对于业的理解,因为在原始经典中有非常多的佛陀跟耆那教针对业的话题的辩论,从这些经典我们才能看出来,佛教的业跟外道的业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耆那教认为我们造了很多的恶业,我们与生俱来就带着这些恶业,但是还是有一些办法可以让恶业提前成熟,就是折磨自己,认为通过折磨自己这种方式可以消业。消业这种观念就是典型的耆那教思想,其实佛陀是没有消业这个概念的。


然后他们会认为说:“我的业是怎么造的呢?就是由身体所造。”就是身体造的业是最主要的。所以耆那教的出家人,他们的戒律非常非常严格,远远要比佛教的戒律要严格得多。比如说他们要戴口罩,要吃素,因为他们认为“我如果吃众生的肉,就会导致吃众生的业,我的身体造恶业;然后我如果出门的时候,一不小心伤害到了什么众生,我又造了恶业”。我们现在很多佛教徒也这样理解这个业,对不对?这里顺便提一下,其实佛陀年代僧团是不吃素的。


耆那教比佛教还要早出现两三百年,恰好在佛陀在世的那个年代耆那教也出现了一个叫“佛陀”的人,叫做尼乾陀若提子,他的名字叫若提子,耆那教管他叫“大雄”。大雄也是一个尊称,在耆那教他也被称为“佛陀”,他也有像,我们现在也还能看到他的长相跟佛像差不多。那时候就有很多佛陀跟若提子本人以及他的一些弟子们的辩论。



佛陀驳斥耆那教


那佛陀是怎么说这个问题的呢?他说:“你们认为自己造了很多的恶业,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去消业,那我想问一下,你知不知道自己造了多少的恶业?”那肯定是不知道。佛陀又说:“那你知道通过你的这种苦行,消了多少业吗?”也不知道。“那你知道还剩余多少业没消吗?”他们也不知道。佛陀说:“你们的老师知道这些事吗?”也不知道,从来没跟他们说过。佛陀说:“那你这个(说法)显然就很不可靠。”


这就是佛陀针对耆那教的一些驳斥。


关于业是怎么造的问题,佛陀也跟他们辩论过。耆那教认为业是由身体造。关于这一点是佛陀本人的一个非常伟大的创建——他提出不是由身体造业,而是由心来造业的。


佛陀当时跟耆那教辩论的时候说:“如果你在做事情的时候没有动机,你会去做事吗?当然不会。那么如果你心里没有动机,你会去说这些话吗?也不会。如果你的业是由身体所造的话,那么你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就在造业,那这个业要按照你们那个消业理论,怎么可能消得完呢?”这是佛陀在讲到业的时候,他的一个独特的地方。


(节选完)


🔚


《法与非法|什么不是佛法
 点击蓝色文字即可阅读往期连载文章
《法与非法》连载(上)
《法与非法》连载(


 — 法心尊者 • 答疑群 ——

入群后贤友将获得:


 尊者定期群内直播开示讲座

 尊者开示录音的群内首发

 法宝书籍免费结缘(仅需邮费)

 有机会向尊者提问(根据上期问题数量,不定期开放)

 答疑音频群内提前首发,可下载保存

 尊者见面会、禅修营等福利通告,群内首发,优先参与

 群内即将开展禅修打卡等活动,贤友可进群关注通知





长按下方二维码加管理员入群





—— 尊者讲经开示 ——
点击蓝色文字即可阅读往期开示文章




—— 尊者禅修开示 ——

点击蓝色文字即可阅读对应开示文章




—— 尊者讲座、译著、声明 ——

点击蓝色文字即可阅读对应文章





尊者介绍

————


法心尊者 Ashin.Dhammasāra

2014年 接触南传上座部佛教,并参加内观禅修营学习禅修方法。

2016年 放下工作全身心独自住山修行。

2017年 赴缅甸仰光雪乌敏禅修中心(Shwe Oo Min Dhamma Sukha Tawya),于德加尼亚西亚多(U Tejaniya Sayadaw)座下剃度出家。随后在因德嘉长老(U Inndaka Sayadaw)座下达上成为比库,并长住于恰密棉禅修中心(Chanmyay Myaing Meditation Centre)。

2018年 在因德嘉长老的指示下,给前来参学的中国禅修者进行佛法开示和禅修指导。

2020年 翻译了坦尼沙罗尊者(Ven. Thanissaro Bhikkhu)的著作《佛法溯源》。受北京四念处学习中心邀请,线上开示“唯一道——原始佛教的修行方法”系列课题研究讲座5讲。

研究方向:

原始佛教溯源,依据巴利圣典四部尼柯耶,通过对巴利原词词意的探究,在不盲目依赖任何后期注释的基础上,只运用佛陀原始的理论框架如四圣谛、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十二因缘来禅修。依据佛教史、考古学、文献学、语言学,探索原始佛教的思想架构。

编辑:Helena

校对:秋扬 宗晟

音频:来 Ruann

图片:面包手

终审:法心尊者 寰 Jan





版权声明

1. 本公众号发布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 转载请联系管理员,严禁用于任何商业性用途

微信号:wuyueyuan555



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遥望佛陀正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