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山之玉系列 ~
陆
陆
几个佛教基本词汇的
巴利语探源及相关思考
(五)
转载自:
https://www.ixueshu.com/document/e9d0c5b740fa830662bf0e7c1b7a3aa9318947a18e7f9386.html
作者:杨荔薇,哲学博士,贵州财经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
关于文字本身的局限性
及翻译的局限性的思考
佛教经典是对佛及其圣弟子的思想和言行的记录,所以,准确理解佛经中使用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义理是把握佛教思想以和修证佛法的关键。
但语言文字本身是有局限性的,因为万事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且瞬息万变的动态现象,我们无法捕捉到一个固定的刹那而可以给它加一个确定的名字。
老子也遭遇了这样的难题——欲有所表,可是又无法借助于语言进行精确的表达,所以他说:“名可名,非常名”㉑,意即你可以给某现象加一个名字,但这却不是它恒常、固定的可用之于表达它的名字。他在解释“道”时也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㉒他勉强给这样的境界和义理加了一个名字曰“道”,但其前提是 “道可道,非常道”㉓,说明一将“道”进行固定的表达,就已经背离了真实的“道”。
文字和语言都具有确定性,也就是这种确定性使得它和道、和无常的现象之间有了不可逾越的鸿沟,尤其佛法所想要揭示的森罗万象、瞬息万变的相状以及相中有性、性中有相、性相不二的实相境界,更是有局限的语言文字力所不及的。
许多人认指为月,将心性困在了文字相上而与实相以一膜之隔失之交臂,更有一些人连文字义还未能准确理解。因此,《楞严经》中佛强调要因指见月,即要借助于文字见到它所指向的实际; 禅宗干脆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接引学人。
这都是告诉人们虽要借助于文字理解义理,还一定要突破文字、语言的局限以实证真理实相 。
了上述几个例子,还有不少重要词汇也存在这样的偏差,如 “samādhi” (等持) 与“定”(不动)等,在此不一一分析。因为本文的目的旨在唤醒大家对于佛典词汇根源之义的重视,以期更多人能深入佛典原语探寻它的准确表达,并作出符合现代人阅读和理解的汉语释义,这将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举措。梵语是另一种很多见的记载佛经的语言,中国的许多汉译佛经就是从梵语直接翻译而来,所以,对梵语的研究和学习也应和巴利语一样予以重视。
注:
本文属贵州财经大学2017年度校级课题“汉传佛教基本词汇之巴利语探源及研究“阶段性成果 。
㉑ 《道德经》 第 1 章 。
㉒ 《道德经》 第 25 章 。
㉓ 《道德经》 第 1 章 。
㉔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22 册第 955 页。
㉕ 参见季羡林:《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北京大学学报》1957 年第 1 期,第 70 页。
㉖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24 册第 822 页。
——— 他山之玉系列 ———
点击蓝色文字即可阅读本系列往期文章
—— 法心尊者 • 答疑群 ——
入群后贤友将获得:
① 尊者定期群内直播开示讲座
② 尊者开示录音的群内首发
③ 法宝书籍免费结缘(仅需邮费)
④ 有机会向尊者提问(根据上期问题数量,不定期开放)
⑤ 答疑音频群内提前首发,可下载保存
⑥ 尊者见面会、禅修营等福利通告,群内首发,优先参与
⑦ 群内即将开展禅修打卡等活动,贤友可进群关注通知
长按下方二维码加管理员入群
——— 尊者禅修、佛法开示 ———
——— 尊者讲座、译著、声明 ———
尊者介绍
————
2014年 接触南传上座部佛教,并参加内观禅修营学习禅修方法。
2016年 放下工作全身心独自住山修行。
2017年 赴缅甸仰光雪乌敏禅修中心(Shwe Oo Min Dhamma Sukha Tawya),于德加尼亚西亚多(U Tejaniya Sayadaw)座下剃度出家。随后在因德嘉长老(U Inndaka Sayadaw)座下达上成为比库,并长住于恰密棉禅修中心(Chanmyay Myaing Meditation Centre)。
2018年 在因德嘉长老的指示下,给前来参学的中国禅修者进行佛法开示和禅修指导。
2020年 翻译了坦尼沙罗尊者(Ven. Thanissaro Bhikkhu)的著作《佛法溯源》。受北京四念处学习中心邀请,线上开示“唯一道——原始佛教的修行方法”系列课题研究讲座5讲。
研究方向:
原始佛教溯源,依据巴利圣典四部尼柯耶,通过对巴利原词词意的探究,在不盲目依赖任何后期注释的基础上,只运用佛陀原始的理论框架如四圣谛、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十二因缘来禅修。依据佛教史、考古学、文献学、语言学,探索原始佛教的思想架构。
编辑:Tārakā
校对:Upekkhā
图片:面包手
终审:法心尊者 灵犀 Jan L
如有疑问或其他联系事宜
请加微信号
sixiong20041123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遥望佛陀正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