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以前的轮回观 | 投生、业、仪轨——贡布里希访谈记(节选1)


点击了解:遥望佛陀正当年 • 公益声明

点击了解:遥望佛陀正当年 • 一切为了离苦 


~ 他山之玉系列 · 贰 ~




▲ 导语 


本访谈来自理查德·贡布里希(Richard Gombrich)教授,巴利圣典学会前主席、英国牛津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早期佛教研究专家。


贡布里希教授在牛津大学执教40余年,教授印度宗教及语言。1976年至2004年是梵文波顿教授(Boden Professor of Sanskrit-1832年牛津大学设立的专项梵文教授席位)。1937年出生于伦敦,源自中欧的著名音乐世家。热爱教育及研究事业,尤其真爱佛法研究及巴利文(佛教上座部经文原文语言)。曾任职巴利文协会主席,曾居家于僧伽罗人(“ Sinhalese”)村庄。其研究着重于人类学,及早期佛教历史;发表过20部专业著作及150篇专业论文。2004年,当贡布里希教授法定退休之际,创立牛津佛学研究中心,现任职其学术主任,及专业杂志编辑。

—— 转载自中国佛学院官网


本次访谈,让我们听听,贡布里希教授是如何分享以下内容的:

  1. 佛教以前的轮回观

  2. 佛教以前的业力观

  3. 佛陀对业力的诠释

  4. 后代佛教徒的仪轨业力观念

  5. 佛陀继承了婆罗门教思想吗?

  6. 佛陀将一切看成不断变迁的过程

  7. 共业真的存在吗?

  8. 业力不是消极的宿命论,而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佛教以前的轮回观

投生、业、仪轨——贡布里希访谈记(节选1)





Ajahn Brahmali (阿姜布拉玛李):

原始佛教关于投生的思想与当时流行的其他投生思想(如婆罗门教和耆那教)是相似的,还是不同的?

 

理查德•贡布里希(Richard Gombrich):

从2500年后来看,或者1000多年后看,他们的观点可能是有点类似的。如果更近距离地看,他们是非常不同,佛教的观念是非常具有革命性的。

 

———


在过去的25年里,这一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主要是因为一个叫Joana Jurewicz的波兰梵文学者,我认为她完全成功地重新诠释了《梨俱吠陀》的第十部——也就是最后一本书——《葬礼赞歌》中的一首赞歌。我完全确定,她的解释符合语法,而且也解释了在这个领域里印度宗教的早期历史。

 ———

我们从中获悉,当男性死后,就会与所谓的“父辈”相聚,换言之,就是与他们的男性祖先相聚在类似于天堂之类的地方,详细情况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似乎是靠近太阳的地方,很显然是一个令人愉悦的地方。他们只允许在那里待上一段时间,然后就随着雨水回到人间。雨水产生了大麦,人们吃了大麦,大麦变成了精液(实际上在《梨俱吠陀》中并没有提到精液,后来才提到),这导致了他们的投生。
 
我们有一个二元宇宙论,一个存在两个世界的宇宙论,人们在两个世界之间往返。当你在这个世界死去的时候,就会在另一个世界投生,这样往返,可以永远持续下去——这种观点是非常普遍的。古时候几乎在每个大陆都有这种信仰。当然,具体情况会有不同,但大致的图景就是如此。
 
 ———


这幅图景的固有特点是它不具伦理色彩。也就是说,无论你是好人还是坏人,都没有任何区别。这是一个来自小规模社区的观念,每个人都互相认识,他们知道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如果某人行为恶劣,很可能就会在今生获得惩罚。所以如果人们做了什么可怕的事情,你不必等着他在别的世界接受应有的惩罚。因为在这样的小社区,人们每天都见面,能够具有更有效的社会控制。
 
得到这个二元宇宙论的观点是非常重要的——此岸和彼岸——这是非常古老和普遍的信仰,当然也存在于古印度。
 
接下来的一条主线是在什么情况下伦理会被引入到这幅图景中来。一旦你不再生活在小规模的社区里,就必须引入伦理规范。你开始担心:“好人和坏人的命运是完全一样的吗?”然后你开始进行区分:你可以投生到好的地方,也可以投生到坏的地方。注意,这并不是说你在那个世界做好事或者做坏事。而是说,你在这个世界做了一些事情,死后,你去了另一个地方,这个地方是好还是坏,取决于你在这个世界做的是好事还是坏事。然后你再回到这个世界,又重新开始,就像梨俱吠陀中描述的一样。在梵文中有专门的词汇,我在我的著作中有介绍:行动的地方,被称为“业地”(karma-bhūmi),产生结果的地方被称为“报地”。

这似乎是在佛陀之前就已经存在的一种相当成熟的观念,而耆那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然,耆那教的投生理论有它独特的地方。耆那教已经有了这样的想法——我再快速重复一遍——你在这个世界上过着某种生活,然后根据你所做的事情投生到另外一个地方,接受完惩罚或者奖赏之后,你再回来。但是耆那教也有其他的东西,那就是这种永远往返投生的事情是不能容忍的,应该有第三条路——一条摆脱投生的出离之道。

  ———

这首次出现在《广林奥义书》(Bṛhadāraṇyaka Upaniṣad)中。《广林奥义书》是最古老、篇幅最长的奥义书,介绍了人死后发生了什么,这被称为“五火”理论,我在这里不想详细介绍了。这个说法基本上把人死后分成了三类:善趣、恶趣,以及不再投生。耆那教和奥义书中已经有轮回(saṁsāra)的观念,“轮回”来自动词 “sār” (去)——你必须不断进行下去。现在,就首次出现了逃离“轮回”的可能性。所以你从二元宇宙论转向三元宇宙论:有此岸,有彼岸,还有一个无趣之地——如果你要这样称呼的话。你要设法脱离轮回。这是一个主题。




🔚

* 转载自公众号菩提字幕组 中译okada
https://mp.weixin.qq.com/s/LFY5FVglNVcL5DW7KuUaBg




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如有疑问或其他联系事宜

请加微信号

sixiong20041123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遥望佛陀正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