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定慧禅修法》作者介绍 *
尊者在班迪达和加那卡(U Janaka)两位禅师的领导下,曾经密集而专精地修习内观长达20年。
当毗玛拉兰西尊者开始转变方向时,他发现了第一手佛陀教导的本质——在每篇经文中都交织着“四圣谛”、“八圣道”以及“缘起非我”的元素,而缘起乃是佛陀教义的核心。他意识到“经典”(sutta)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线”,而“线”交织在一起,就编织出一匹精细的布料,但一条单一的线并不等于布料!经由他自己客观的第一手经验,八圣道开始栩栩如生起来了。
当他意识到这个教义的秘密就在自家门口时,他就带着《中部经》(Majjhima Nikāya)到泰国的一个山洞里,与眼镜蛇为伴,花了3个月的时间阅读,然后修习经典的教导。他说,在很短的时间内,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入禅思。开始为期两周的修习变成了三个月的深度练习,由此产生了“宁静智慧的内明禅修”(TWIM: Tranquil Wisdom Insight Meditation)。基于《中部经》的经文,他发现“禅定”有完全不同于现有的许多经验和解释,而证得涅槃则是可能的!
禅修的重要规则是,不管什么东西使心从呼吸这对象跑开后,想使心宁静,只要将心放开、扩大,不去想分心的事,让它走,放松心胸及头部的紧张,感觉到心胸敞开,松弛掉压力,而后轻轻地将注意力移回到禅修的对象「呼吸」上,保持松弛。在移回到呼吸前,要使心宁静并且放松头部的紧张,这一点使「专注禅修法」与「定慧禅修法」呈现巨大的差异。
练习「专注禅修」的人,过分专注于禅修的对象,结果,他们倾向于封闭或锁紧内心直到没有任何分心。这种练习,导致内心的深度专注而将烦恼阻挡住。反过来说,练习「定慧禅修」的人,倾向于开放自心,并且允许内心自然地宁静。他不压抑或强迫自己的心停留、聚焦于禅修的对象上,而是使心永远觉知眼前当下正在做什么。任何分心生起了,他放下它。在回到注意呼吸前,将心开放、扩大,松弛头部的紧张并使心宁静。如此,就如同经上所说的,「定慧禅修」可以导致智慧、全面的觉知、正念以及最后获得涅槃的最高目标。
入息、出息、松弛头部的紧张以及敞开、扩大自己的心,便是一个人所依归「家」。这意思是,每次心从家出走,首先不管它,再放松头部的紧张,感觉心胸扩大、变得宁静,而后将注意力移回到呼吸上,使心宁静。不管它是一个妄念、情绪上的痛苦、身体的感受或其他任何使他分心的东西,他必须「永远要回家」。这些分心的现象,都要用相同的方式处理。
这是到目前为止,佛陀所给出的最简单的禅修指导。只简单地放下、放松头部的紧张、感觉到内心的扩大及变得宁静,再将注意力移回到呼吸上,在入息时放松头部的紧张并使心宁静,在出息时放松头部的紧张并使心宁静。多么简单!不要尝试去控制呼吸!只要正常而自然地呼吸,简要地说,就是这样。
三摩地的真正意义,不只是定点全神专注(安止定)或接近专注(近行定),而是不同程度的宁静或安静。很有趣地,Rhys Davids 经由研究,发现到在佛陀之前,三摩地这个字并未被用过。甚至,在做菩萨时,他(悉达多太子)所练习的「专注禅修」也不同于「专注」的意义。佛陀将「三摩地」这个字的内涵扩大,用以表示宁静、智慧、寂止、开放、觉知,以及发展一个具有清明与智慧的心。后来,印度教徒改变其意义为「专注」。
依据布达答大的《巴英字典》,「三摩」的意思是宁静、寂止。「地」的意思是智慧。当这二者的意义合在一起,「三摩地」的实际意义就是「定慧」(寂止智慧)。如果有人想选用「专注」这个字来用,那就要知道它的意义是心的安静、心的镇静或统一的心,而不是全神贯注,不是寂止定、近行定或刹那定。
「定慧禅修」的系统耕耘,可以同时带来观察身心实相过程的「观」,以及内心「止」。再者,可以看到并体验所有缘起现象的因果关系。这意思是,培养洞见的智慧,看清缘起,导致灭除烦恼,得到解脱与觉悟。事实上,佛陀发现到任何一种的「专注练习」不能带领到达涅槃。
例如,「在刹那定的练习中,缘起在何处适合事物的体系?」这个刹那定的练习看来并未与缘起的教导步调一致。另一个问题是,依照经文,正精进的意思是提起热忱、喜悦的兴趣、内心热切期望。但是,有的禅修老师说,正精进的意思只是留心。另外会被问到的困惑问题是:「哪一经典提到刹那定、近行定、安止定的名称?」「哪一经典描写观智?」「哪一经典说,在禅那阶段时没有正念?」请留意在《大般涅槃经》中,佛陀要求他的弟子们永远要以经文来检查,而非其他文章。🔚
*来源 :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7711057753/posts/2274232622843751/
~ 完结 ~
如有疑问或其他联系事宜
请加微信号
sixiong20041123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遥望佛陀正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