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佛教基本词汇的巴利语探源及相关思考 (一)

点击了解:遥望佛陀正当年 • 公益声明




~  他山之玉系列  ~

 

几个佛教基本词汇的

巴利语探源及相关思考

(一)

转载自:
https://www.ixueshu.com/document/e9d0c5b740fa830662bf0e7c1b7a3aa9318947a18e7f9386.html

作者:杨荔薇,哲学博士,贵州财经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



提要巴利语是记录南传佛教三藏圣典所使用的语言,也被一些佛教国家的传统说法认为是释迦牟尼佛当年所使用的语言,该语言在准确记录和传递佛教思想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探究了几个佛教基本词汇的巴利语原意,并分析了相应汉译词汇与巴利原语在指示义理方面的偏差,借此指出准确理解佛经词汇所指代的义理的重要性。进而呼吁学界和佛教界对巴利语、梵语等佛典原语的学习和研究给予高度重视。


巴利语是古代中印度一带的方言。按照斯里兰卡、缅甸等一些南传佛教国家的传统说法,巴利语即是摩揭陀语 (Māgadhā bhāsā),是佛陀当年所使用的语言 (Buddha—vacana)。于此,尽管学术界尚未达成一致看法,但巴利语作为记录南传佛教经、律、论三藏圣典所使用的语言,在准确表达和传递佛教思想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著名学者郭良鋆女士认为,“在现存各种语言的佛典中,巴利语佛典被认为最古老、对于研究原始佛教和上座部佛教最有价值”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佛教义理,本文探究了几个重要而基本的佛教词汇的巴利语语源意义,借此一窥该词背后的深邃法义; 同时还分析了汉译词汇与相应巴利语词汇在表达义理方面的偏差,藉此提示汉地佛教界 、佛教学术界和语言研究者深入研究巴利语 、梵语等佛典原语,以期在佛教语言的理解方面更加贴近释迦牟尼佛想要传达的思想。 





“ rūpa” 与 “ 色 ”


“色”是汉译佛经中最常用的基本词汇之一。如,被广为传诵的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表达的色法的空性思想即是整部《心经》阐述其般若大智慧的出发点;《楞严经》中亦以“生因识有,灭从色除” 告诉人们应当从深观色法、深知色法入手来走出因无明妄识而产生的生命轮回。由此可见,准确了知 “色”的内涵对于开启般若智慧和解脱生死轮回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也足见 “色”所指代的义理在佛教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色”的巴利语词是“rūpa”,意为“被破坏、干扰、敲击、逼迫、破碎”,其字根ru的意思是“改变、变坏、毁灭”


由于rūpa源自动词词根ruppati,所以该词还是一个动态的词汇,展示了一个动态立体的场景:组成身体的四大以及外在所有被看到、听到、嗅到、尝到、触到的一切都是在“变坏”,这些进行式的“变坏”就是rūpa。

《巴英术语汇编 》中对rūpa的解释是:“rūpa:色。究竟法的一种,不具有认知的能力,不会有所缘。它的特色是,它会受气温等影响而变坏、改变。”释迦牟尼佛在解释 “色”时说:“诸比丘,为何说是色?因为它被破坏,所以称之为色。被什么破坏?被冷、热、饥饿、口渴、苍蝇、蚊子、风、烈日及爬虫所破坏。”

所以,综合上面的解释,“rūpa”的最显著特性是变坏”,其最基本和直观的意义是被破坏、被逼迫、变坏。


阿毗达摩将这样的“变坏”现象分作两大类一类是基本的地、水、火、风四大元素,地大元素是指软硬、粗滑、轻重方面的变化,水大元素即流动和粘结方面的变化,火大元素是冷热方面的变化,风大元素是推动和支撑方面的变化; 另一类是由此四大元素所造的“rūpa”,这些基本元素在动态中刹那刹那随因缘而分合变异,又产生了新一代的、特性依然是“变坏”的“rūpa”,即四大所造色。它们共同组成了动态的如梦幻泡影的物质现象界。根据“rūpa”的词义可以很直观地理解这一法义。 



但“rūpa”的相应汉译字“色”却并没有给人以这样的直觉。

早期佛经中虽有译作“生死”、“衰”等的,但这些译法都没有流传开来,对后人影响不大。而影响广泛的“色”之译法在结合其传统字义后给了读者以不同于“rūpa”的感觉 。在古代,“色”之本义,作为动词指以粉敷脸,作为名词指粉脸。《说文解字》云: “色,颜气也。”指人脸上的颜色、气色。其引申意义,综合《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国内通用字词典的解释,主要有: (1)颜色;(2)情欲、女色;(3)神态、神色;(4)景色;(5)作为佛教术语,指一切物质的东西等。

根据这些释义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对“色”的认识,汉字“色”在我们的认知中呈现出这样一种状态:颜色的状态、神色的状态、物质的状态等,很难令人直接体会到 “被破坏、被逼迫、变坏”的意味。即使是常见的佛教术语解释,“色”指代的也是给人以坚硬而有实体感的“物质”,没有传递出“rūpa”本要传达的“毁坏、坏灭”的核心信息。 

根据“rūpa”的“变坏”含义理解“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义理要容易多了,因为刹那刹那在变坏的状态和本性为无所有的“空”可以说是对同一境界的两种文字表述。但按照“色”的“物质”含义,有实体、有硬度的物质怎么会是空的呢? 即使把物质析微到最小的微粒子的程度,人们也很难直观上理解它是空的。

这种直观感知上的错位对于准确理解佛法精义以及实修实证佛法来说并非微不足道,因为按照大乘佛教的 “万法唯心”的理论,佛法修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认知的改变过程,众生正是由于不能同步感知刹那刹那变异的实相才引发了“生从识有”的轮回流转之途,同时也在自心制造了轮回和涅粲、众生界和佛界、凡与圣的不同。

所以,调整认知以达到“如实知见”是迷与悟的关键。

如此,按照“rūpa”的本义来感知佛经中“色”之一字中最突出的“变坏”之义——而不是硬的、实体的“物质”——有助于在一接触“色”字时便直接体味其“无常、苦、空、无我”的信息,从而为准确理解其他更深奥的法义提供更贴近实相的直观认知基础。 


注:

本文属贵州财经大学2017年度校级课题“汉传佛教基本词汇之巴利语探源及研究“阶段性成果 。 

 郭良鋆著:《佛典和原始佛教思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5页。

《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 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第19册第155页。

 Bhikkhu Bodhi 英编,寻法比丘中译:《阿毗达摩概要精解》(A Comprehensive Manual of Abhidhamma), 香港: 香港佛教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第203、5、121、240页。 
《巴英术语汇编》是附于《法的医疗——内观治病的个案》一书后的词汇解释部分。原书英译本出版资料: Dhamma Therapy: Cases of Healing through Vipassana,Complied by the Late Venerable Mahāsī Sayādaw,Translated by Bhikkhu Aggacita,Published by Penang: Sukhi Hotu (Malaysia,1984),ISBN 9839382~04—7。中译者:温宗堃。中译版系免费流通版。 
 Pali Tipitaka,Saṃyutta-nikaya,22:79,本文转引自注3第230页。 
 如《弟子死复生经》卷 1 中云: “当复灭五事,何等为五? 一者痛痒,二者思想,三者生死,四者识,五者爱欲是为五阴,复有六,何等为六衰? 一者眼为色衰,二者耳为声衰,三者鼻为香衰,四者口为味衰,五者身为细滑衰,六者意为法衰。是为六衰。” (CBETA,T17,no.0826,p.0869,bl3-TML) 此经中,刘宋居士沮渠京声即将色阴之“色”译为“生死”; 将“六根入处”都译作“六衰”。《放光般若经》中无罗叉将“六根六尘十二入处”皆译作相应的“衰”。可见,早期的部分译经者注意到了“rūpa”的变坏之义而选择了相应的译词,但不知何故都没有流传下来。迄今,“rūpa”流传最广的译词是“色”。
 [清]桂馥著:《说文解字义证》,济南: 齐鲁书社,1987年,第1238页。

~未完·待续

🔚




点击了解:遥望佛陀正当年 • 一切为了离苦 


—— 他山之玉系列 ——

点击蓝色文字即可阅读本系列往期文章

若有受益,还请贤友

~护法三连~

分享、转发、在看

感恩贤友您护持正法

祝您离苦得乐 早日证果

Sādhu!x3🙏



 — 法心尊者 • 答疑群 ——

长按下方二维码加管理员入群




—— 尊者讲经开示 ——
点击蓝色文字即可阅读往期开示文章




—— 尊者禅修、佛法开示 ——

点击蓝色文字即可阅读对应开示文章




—— 尊者讲座、译著、声明 ——

点击蓝色文字即可阅读对应文章



尊者介绍

————


法心尊者 Ashin.Dhammasāra

2014年 接触南传上座部佛教,并参加内观禅修营学习禅修方法。

2016年 放下工作全身心独自住山修行。

2017年 赴缅甸仰光雪乌敏禅修中心(Shwe Oo Min Dhamma Sukha Tawya),于德加尼亚西亚多(U Tejaniya Sayadaw)座下剃度出家。随后在因德嘉长老(U Inndaka Sayadaw)座下达上成为比库,并长住于恰密棉禅修中心(Chanmyay Myaing Meditation Centre)。

2018年 在因德嘉长老的指示下,给前来参学的中国禅修者进行佛法开示和禅修指导。

2020年 翻译了坦尼沙罗尊者(Ven. Thanissaro Bhikkhu)的著作《佛法溯源》。受北京四念处学习中心邀请,线上开示“唯一道——原始佛教的修行方法”系列课题研究讲座5讲。

研究方向:

原始佛教溯源,依据巴利圣典四部尼柯耶,通过对巴利原词词意的探究,在不盲目依赖任何后期注释的基础上,只运用佛陀原始的理论框架如四圣谛、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十二因缘来禅修。依据佛教史、考古学、文献学、语言学,探索原始佛教的思想架构。

编辑:Tārakā

校对:Upekkhā

图片:面包手

终审:法心尊者 灵犀 Jan L


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如有疑问或其他联系事宜

请加微信号

sixiong20041123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遥望佛陀正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