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力不是消极的宿命论,而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投生、业、仪轨——贡布里希访谈记(节选8)


点击了解:遥望佛陀正当年 • 公益声明

点击了解:遥望佛陀正当年 • 一切为了离苦 



~ 他山之玉系列 · 贰 ~


转载自:公众号 菩提字幕屋   中译:okada

原文标题:贡布里希访谈记:投生、业、仪轨

https://mp.weixin.qq.com/s/LFY5FVglNVcL5DW7KuUaBg

译者按:个人仓促的翻译,作为读书笔记,因为水平也有限,仅供大家参考,意义不明确之处请参考英文原文。
原文出处:https://www.a308.htm
https://discourse.suttacentral.net/t/interview-with-richard-gombrich/65?source_topic_id=7926






▲导语


本访谈来自理查德·贡布里希(Richard Gombrich)教授,巴利圣典学会前主席、英国牛津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早期佛教研究专家。


贡布里希教授在牛津大学执教40余年,教授印度宗教及语言。1976年至2004年是梵文波顿教授(Boden Professor of Sanskrit-1832年牛津大学设立的专项梵文教授席位)。1937年出生于伦敦,源自中欧的著名音乐世家。热爱教育及研究事业,尤其真爱佛法研究及巴利文(佛教上座部经文原文语言)。曾任职巴利文协会主席,曾居家于僧伽罗人(“ Sinhalese”)村庄。其研究着重于人类学,及早期佛教历史;发表过20部专业著作及150篇专业论文。2004年,当贡布里希教授法定退休之际,创立牛津佛学研究中心,现任职其学术主任,及专业杂志编辑。

—— 转载自中国佛学院官网


本次访谈,让我们听听,贡布里希教授是如何分享以下内容的:

  1. 佛教以前的轮回观

  2. 佛教以前的业力观

  3. 佛陀对业力的诠释

  4. 后代佛教徒的仪轨业力观念

  5. 佛陀继承了婆罗门教思想吗?

  6. 佛陀将一切看成不断变迁的过程

  7. 共业真的存在吗?

  8. 业力不是消极的宿命论,而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业力不是消极的宿命论

而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投生、业、仪轨——贡布里希访谈记(节选8)
 




贡布里希:当你开始像去银行存钱那样积攒你的功德,就像你在银行里存下的信仰比我在2014年存的多。然后你想:“是的,好吧,我现在可以做点什么,然后我就可以在10万年后兑现它。”这很幼稚,不是吗?

 

阿姜苏迦多: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贡布里希:我想在此处有两个维度。当然,第一点是,佛陀主张,你对你自己的生命负责,最终,如果你努力——也许不是在今生,但运气好的话,可能发生在今生——你可以改变你的生命,让生命变得美好,你获得快乐和平静等等。就像我在我的书里写到的,这是一种非常乐观的态度。
 
历史上大多数人都生活在没有足够的行为自由的社会里。他们大多是——也许不是名义上的,而是事实上的——社会环境的奴隶。他们必须在农业或工业等领域,为他们的主人/雇主工作,他们不得不拼命工作,这把他们逼入绝境。他们回家,逼他们的妻子工作。每个人都在跑步机上。他们没有时间思考,他们当然也没有时间像我们这样进行愉快的讨论。人类的生活是相当悲惨的,很少有人有充分的行动自由。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自然趋势——我在书中提到了,我认为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人们主要感兴趣的是…你知道,他们有时会倒霉,我们有时也会倒霉——你知道的,没有倒大霉,也会倒小霉。你早上起床时,你有点迷糊,你打碎了你最喜欢的杯子——你知道,各种各样的事情。你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你不只是想要被人告知:“这是你的过失,你失念了”,诸如此类。所以,你会说:“好吧,这是我的不善业。”你把“业”曲解成坏运气。所以,当人们说“这是我的业”时,在许多社会里——在亚洲大部分地区也是如此——他们实际上是在说“这是我的‘业’带来的果报”。所以,他们有点倒退回去,去解释这件事,以此来解释为什么事情没有他们希望的那么好

 

当你看到你或你喜欢的人或其他什么人身上出了问题时,你会有这种倾向,然后你会说:“哦,好吧,这就是问题所在,没办法了,因为涉及到前世的事情。”你不会说:“嗯,这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情况,我们必须从这里开始,让我们向前努力吧。”人们倾向于不会这样去做。
 
实际上,人们应该往前看“业”应该称为一种教导,一种激励。“如果你更努力,你就会做得更好。”我认为这总是很奇妙的,很少有人注意到,佛陀是如何不去谈论“忏悔”的:“如果你做错了,忘掉它,下次做得更好!”你知道,这很困难,尤其是我们在西方成长的方式。你的父母往往会说:“哦,你这个淘气的孩子,你做了这件事”等等,等等,你在充满内疚的环境中长大。内疚是一种非常无益的情绪。但在某些社会中,人们的“内疚”情绪要少得多。在斯里兰卡,我觉得他们似乎一点也没有内疚情绪。他们也许可以做得更好一点! 但是,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如果你向后看“业”,虽然这是合法的——为什么你不该这样呢——那么你会说:“哦,我真可怜,我将永远无法做得更好,因为我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或我天生愚蠢”等等。当然,这不是你对“业”应该有的理解方式。
 
阿姜布拉玛李:这是一种心理需要,用“业”的概念来满足你的愿望,让你觉得存在某种正义之类的。因为这个原因,“业”变得更加具有决定论的意味,万事万物都成为“业”。人们有一种倾向,需要在宇宙中寻找某种意义,因此人类能够朝着那个方向前进。然后事情变得非常僵硬,非常有条理,每一个行动都导致一个特定的结果。

第二件事,我认为这是有趣的,是你发现在后期的佛教文献中,例如就像你所说的《譬喻经》,还有《本生经》、《天宫事》、《饿鬼事》,都可以发现这样的观念。关于“业”的观念,其中具有很强的决定论意味。你做某件事,就会获得某个特定的结果。我从中学到的一件事——也许你可以评论一下——佛教具有的问题,也许是我们太过关注后出的文献。人们阅读后期的圣典文献,阅读《天宫事》、《饿鬼事》,因为它们具有娱乐性,具有趣味性,但是,它们带来了错误的信息。所以,我们佛教真正需要做的是回到早期佛教文献,回到尼柯耶,回归佛陀本人的语言。
 
贡布里希:绝对该这样!本生故事很棒,但是就像你说的那样,它们经常传递出不正确的信息。你说的绝对正确。当然,现在本生故事已经不是一种传统了,但我认为读戒律也是很有意义的,因为戒律之中,贯穿着实用性和良好的理智。戒律也向大家展现了很多关于佛教社会的信息,这些信息是你无法从其他渠道获得的

🔚 

~全文完~








—— 他山之玉系列 · 贰 ——

点击蓝色文字即可阅读本系列往期文章



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如有疑问或其他联系事宜

请加微信号

sixiong20041123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遥望佛陀正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