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对业力的诠释 | 投生、业、仪轨——贡布里希访谈记(节选3)


点击了解:遥望佛陀正当年 • 公益声明

点击了解:遥望佛陀正当年 • 一切为了离苦 



~ 他山之玉系列 · 贰 ~


转载自:公众号 菩提字幕屋   中译:okada

原文标题:贡布里希访谈记:投生、业、仪轨

https://mp.weixin.qq.com/s/LFY5FVglNVcL5DW7KuUaB

译者按:个人仓促的翻译,作为读书笔记,因为水平也有限,仅供大家参考,意义不明确之处请参考英文原文。原文出处:https://www.a308.htm
https://discourse.suttacentral.net/t/interview-with-richard-gombrich/65?source_topic_id=7926





▲导语


本访谈来自理查德·贡布里希(Richard Gombrich)教授,巴利圣典学会前主席、英国牛津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早期佛教研究专家。


贡布里希教授在牛津大学执教40余年,教授印度宗教及语言。1976年至2004年是梵文波顿教授(Boden Professor of Sanskrit-1832年牛津大学设立的专项梵文教授席位)。1937年出生于伦敦,源自中欧的著名音乐世家。热爱教育及研究事业,尤其真爱佛法研究及巴利文(佛教上座部经文原文语言)。曾任职巴利文协会主席,曾居家于僧伽罗人(“ Sinhalese”)村庄。其研究着重于人类学,及早期佛教历史;发表过20部专业著作及150篇专业论文。2004年,当贡布里希教授法定退休之际,创立牛津佛学研究中心,现任职其学术主任,及专业杂志编辑。

—— 转载自中国佛学院官网


本次访谈,让我们听听,贡布里希教授是如何分享以下内容的:

  1. 佛教以前的轮回观

  2. 佛教以前的业力观

  3. 佛陀对业力的诠释

  4. 后代佛教徒的仪轨业力观念

  5. 佛陀继承了婆罗门教思想吗?

  6. 佛陀将一切看成不断变迁的过程

  7. 共业真的存在吗?

  8. 业力不是消极的宿命论,而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佛陀对业力的诠释

投生、业、仪轨——贡布里希访谈记(节选3)
 




佛陀不是那样的,但跟耆那教是同样有效,因为佛陀也说仪式是没有意义的,一钱不值!仪式非善非恶,只是一套没有意义的行为,因为只有动机才会起作用。与耆那教相比,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 耆那教在这一点上仍然非常天真,并且头脑简单地认为业是一种行为。


 ——— 


行为不过是行为。和葬礼之类的事情一样,其中并不涉及到你在想什么,仅仅是你的行为,之所以不对,是因为你踩到了地上的一些昆虫,让它们受伤等等,或者杀死了它们。实际上你并不是故意的,但是,这对耆那教徒来说无关紧要。反正你总是在做坏事。历史告诉我们,耆那教是一个非常非常难以生存的宗教。令人惊讶的是,它竟然存活至今。但耆那教的伦理只在极少数的人身上得到了完全的实现。其他人不过是处于打基础的阶段。

 

但佛陀说:“不对,我说的业指的是动机。”任何行为的本质都来源于心灵。无论是身体上的动作,言语还是思想,其实质永远存在于内心。就像我在多本著作中所写的那样,这就像是在说,“哦,我说黑的意思是白的,我说右的意思是左的,我说上的意思是下的。”佛陀讲“业”(行为)这个词如此演绎:“诸比丘,我所说的‘业’即是‘思’(动机)”(cetanā ahaṁ bhikkhave kammaṁ vadāmi)。可以说,增支部尼柯耶的这个小小的句子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最伟大的革命。如果你接受了这一点,其他一切都会崩溃,你必须重新规划,重新建立。

 

 ———
 

如果一切都是出于动机,佛教必须建立在自由意志的基础上——因为动机是某个有情存在的基本属性。但你必须在动机和业果法则之间找到平衡,动机与佛教中的业报观念是相反的。人们对业果法则非常感兴趣,这并不是错误的,这种看法认为万事皆有其原因。但是佛陀在论证的中间留下了一个空洞,因为他说万事皆有原因,而动机只是动机而已。所以你的动机可能有一些次要的原因,但最终你要对自己的动机负责。所以他好像在这两者之间留下了一个很大的空间——他这样做是很明智的,因为至今还没有任何人解决过自由意志的问题,不是吗? 佛陀认为我们不可能没有自由意志,因为我们所有的道德,我们的业,以及我们的一生的行持,都建立在自由意志的假设之上。

 

所以我们必须有自由意志,但另一方面,万事万物都不是随意发生的:他们仍然是缘起的,不是无因而生的,事物不是随机发生的。所以总是存在一个不一定能够实现的动机。但是如果你打算去邮局进行慈善捐款,但是因为急于去捐款,你在过马路的时候被公交车撞到了,即使你在过马路的时候有点失念,但是你的那个动机仍然是良善的。所以,似乎在中间某处,存在一个动机。

 

当然,我们的行持,带我们经历了如此多次的投生,佛陀借此说明你因此形成了一种道德上的惯行,这样导致你投生时进入某一种境遇。假设你将来会投生为食肉动物,例如老虎。一只老虎要想活下去,就会杀死很多动物。这对老虎来说是恶业——尽管这并不像人类做事的方式那么邪恶,因为我们射杀老虎的时候根本不是因为饥饿。但是,老虎杀生仍然是不好的业。你是一只老虎,因为你已经在无数次的投生中形成了这种暴力的习性;我们不知道它最初是如何开始的。如果佛陀没有说我们轮回的起点是不可知的,他在解释的时候就会遇到真正的麻烦。你永远不能找到我们心理状态的最初原因。我想,这种说法就挽救了佛教的整个解释系统。

 

这样,你突然之间就引进了伦理观念。当然,耆那教也有伦理观念,我们不知道这些伦理观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也许耆那教和佛陀生长在同一个地区,在王舍城等地方,据我们所知,耆那教比佛陀早几代就产生了。大家都知道,而且经常有人评述,在《广林奥义书》中也有简要的说明,那就是:如果你做事的时候没有欲望,这就是正确的。它并不仅仅谈到善或恶,这个表达就是说你做事的时候,没有任何欲望。所以,在这里,你也找到了伦理的起源。

🔚 







—— 他山之玉系列 · 贰 ——

点击蓝色文字即可阅读本系列往期文章


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如有疑问或其他联系事宜

请加微信号

sixiong20041123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遥望佛陀正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