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色、苦、戒——巴利语佛教词汇的本意及汉语翻译探究 (四) “sīla” 与 “戒 ”

点击了解:遥望佛陀正当年 • 公益声明


~  他山之玉系列  ~

 







名色、苦、戒——巴利语佛教词汇

的本意及汉语翻译探究

(四)


转载自《几个佛教基本词汇的巴利语探源及相关思考》

https://www.ixueshu.com/document/e9d0c5b740fa830662bf0e7c1b7a3aa9318947a18e7f9386.html

作者:杨荔薇 , 哲学博士,贵州财经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




 “sīla” 与 “戒 ”  




戒学是佛法戒、定、慧三学之一,戒律也是修学佛法的基础,佛入涅檗前亦曾告诫弟子此后要“以戒为师”。由此可见“戒”之重要。但佛所言“戒”究竟是什么意义呢?

“戒”的巴利语词是 “sīla”,sīla的本义是“好行为、好习惯、有道德”《清净道论》中解释: “为何称为戒? 正持(samādhāṇaṃ)一一 以身业等好习惯的无杂乱性之义;或确持 (upadhāraṇaṃ)——住立于善法的持续性之义。”19《大毗婆沙论》的解释是: “尸罗者是数习义,常习善法故曰尸罗。”19 所以,sīla就是在身、语、意上持续地行持好的行为,形成好的习惯。如不杀害生命的好习惯,不与不取的好习惯,不邪淫、不撒谎的好习惯,大乘无私利他的好习惯以及密乘坚守誓言和不执实的好习惯等。由于好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大部分人需要慢慢磨砺使其内化为自己的素质,所以,巴利语佛经里又把sīla称为 “学处”,即应予修学的方面。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南传佛教国家通行的授受五戒的巴利文是这样表述的: 

 1. Pāṇātipātā-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ṁ samādiyāmi. 
 我受持离杀生学处;
 2. Adinnāddānā-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ṁ samādiyāmi. 
 我受持离不与取学处 ;
 3. Kāmesumicchācāra-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ṁ samādiyāmi.
 我受持离非梵行学处;
 4. Musāvādā—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ṁ samādiyāmi. 
 我受持离妄语学处; 
 5.Surā-meraya-majja-pamādaṭṭhānā –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ṁ samādiyāmi.
 我受持离放逸之因的诸酒类学处。 

veramaṇī是 “离”之义,根据相关解释,此处的“离”是欲界善心的离,即远离了杀害生命等不好的造作。sikkhā,学 ; pada,地方, 足。sikkhāpadaṁ意为“学处”,表明在这个方面学习。samādiyāmi,我承担,我受持 (mi, 我)。 


授受五戒文的意思即是“我接受并且会奉行远离于杀害生命等行为,我会好好学习这一点”。这是一个颇具弹性的表述: 能做到是非常好的; 如果做不到要继续努力,争取做到。由于是 “学处”,对于违犯者的惩诫也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除了出家人违犯性戒罪将被驱摈外,其他的都可以通过别住、发露忏悔、重新受戒等忏罪形式得到清净,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督促犯戒者加强警戒、谨慎行事,培养优秀的习惯,其教育性远大过惩罚性。在这种重在教育的氛围下,受戒者对戒律的爱敬多过畏惧,护戒如同嫠牛爱尾; 即使犯了戒,也不会过分紧张和压抑,依法发露忏悔,努力改进即可。所以,在整个受学 sīla、爱护sīla、 发露忏悔、重受 sīla 的一系列过程里,内心都是从容、放松、温和的。 


汉字“戒 ”可就没有这么温和、有弹性了。《说文》日:“戒, 警也。从人,持戈,以戒不虞。”根据字词典的解释,该字发展演变后的基本意义有: (1)防备,如戒心; (2)革除不良嗜好,如戒烟; (3)佛教律条,泛指禁止做的事,如斋戒。由此可见,汉字“戒”强调的是“不许做”、“禁止”,而不是 “sīla”的“培养好行为、好习惯”。强调“禁止”带来的是一种束缚的心态,而强调“学习好行为”带来的是开放和积极的心态。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心态对于进展快慢是很重要的一个 因素,打开的、开放的、积极的、放松的心对于修学无疑很有利,尤其对于修习禅定,身心的全然放松是前提和关键,束缚、紧张和收缩的心是无法进入正定的,还会带来许多身心的疾病。目前在南传国家一些道场习禅的华人不少,但习得禅定的人比较少,这固然有文化、个体差异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但长期以紧张的心态持守重在 “禁止” 的戒律也不无影响。 


玄奘大师将戒波罗蜜译音译为“尸罗波罗蜜”,将“戒”译为“学处”,即是明确注意到了这个词译法的不恰当之处。所以,我们应当调整对“戒”的直观理解,按照“sīla”的原意来受持—— “戒”是帮助受戒的人养成身、口、意的好习惯的; 而且,“戒”是一种学处,即使犯了戒也可以真诚忏悔,重新来过,没必要惊恐万分和过度打压自他。这样正面又缓和的表述所带来的积极心态和行为,有利于行人修学戒、定、慧。 


~未完·待续~
🔚





点击了解:遥望佛陀正当年 • 一切为了离苦 



—— 他山之玉系列 ——

点击蓝色文字即可阅读本系列往期文章


 — 法心尊者 • 答疑群 ——

入群后贤友将获得:


  ① 尊者定期群内直播开示讲座

  ② 尊者开示录音的群内首发

  ③ 法宝书籍免费结缘(仅需邮费)

  ④ 有机会向尊者提问(根据上期问题数量,不定期开放)

  ⑤ 答疑音频群内提前首发,可下载保存

  ⑥ 尊者见面会、禅修营等福利通告,群内首发,优先参与

  ⑦ 群内即将开展禅修打卡等活动,贤友可进群关注通知



长按下方二维码加管理员入群



—— 尊者讲经开示 ——
点击蓝色文字即可阅读往期开示文章




—— 尊者禅修、佛法开示 ——

点击蓝色文字即可阅读对应开示文章




—— 尊者讲座、译著、声明 ——

点击蓝色文字即可阅读对应文章




尊者介绍

————


法心尊者 Ashin.Dhammasāra

2014年 接触南传上座部佛教,并参加内观禅修营学习禅修方法。

2016年 放下工作全身心独自住山修行。

2017年 赴缅甸仰光雪乌敏禅修中心(Shwe Oo Min Dhamma Sukha Tawya),于德加尼亚西亚多(U Tejaniya Sayadaw)座下剃度出家。随后在因德嘉长老(U Inndaka Sayadaw)座下达上成为比库,并长住于恰密棉禅修中心(Chanmyay Myaing Meditation Centre)。

2018年 在因德嘉长老的指示下,给前来参学的中国禅修者进行佛法开示和禅修指导。

2020年 翻译了坦尼沙罗尊者(Ven. Thanissaro Bhikkhu)的著作《佛法溯源》。受北京四念处学习中心邀请,线上开示“唯一道——原始佛教的修行方法”系列课题研究讲座5讲。

研究方向:

原始佛教溯源,依据巴利圣典四部尼柯耶,通过对巴利原词词意的探究,在不盲目依赖任何后期注释的基础上,只运用佛陀原始的理论框架如四圣谛、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十二因缘来禅修。依据佛教史、考古学、文献学、语言学,探索原始佛教的思想架构。

编辑:Helena

校对:Upekkhā

图片:面包手

终审:法心尊者 灵犀 Jan L




版权声明

1. 本公众号发布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 转载请联系管理员,严禁用于任何商业性用途

微信号:sixiong20041123




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遥望佛陀正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