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下方为录音文字版
法来对治·调伏身心
通过持守戒律来调伏言行的真正的目的是什么?现在很多人持戒就持了个形式,当他在搞那些外在的、形式化的持戒的时候,他的心不但没有越来越安定,反而搞得自己越来越紧张,心惊胆战的,生怕在不经意间触犯戒条,这种持戒方式就背离了持戒的真正意义所在。
还有一些人,他明明知道自己在犯戒,却从形式上打擦边球,自以为这样就没事了,实际上骗不了自己,他还是会心里有愧。
佛陀在讲到禅修次第的时候,前面的几个次第完全是跟律相关的。不同于现在的很多禅修导师一上来就教怎么打坐、经行,在原始经典中,佛陀很少讲到怎么打坐,完全没讲过怎么行禅,生活禅更是完全没有讲过。
为什么呢?因为法和律并不体现在怎么打坐、怎么走路上,而是体现在如何调伏身行、语行、心行。律所管的就是外部的身业、口业,也就是言行,身行仪、语行仪,也就是威仪;内部的身行、语行、心行,要用法来对治,来调整身心的状态。
为什么我在引导禅修的过程中,特别强调放松呢?因为身行的造作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身体的紧张感。佛陀讲到观呼吸的十六个步骤中的身念处的四个步骤的时候,最后一个是平息身行。如果只是把身行理解为身体行为的话,坐着不动的时候,有什么身体行为好平息的?没有什么行为。“身行”在这个地方指的是身体的紧张感,要去调整让身体放松。
这里佛陀所说的“觉知全身而出息,觉知全身而入息”,这个“全身”就是指的整个身体,要全身心地去感受它,感受身体有什么紧张的地方,然后去调整。随着吸气、呼气,去除身体的紧张感,让它放松下来。当身体放松了以后,进一步地去观照内心的造作。
———
身行、语行和心行,语行体现在哪里?经典中对语行的解释就是寻和伺(《中部》44经)。经文中是怎么解读的呢?就是在说话之前,有一个想要说什么话的念头(寻),然后会去考量这个话能不能说(伺)。如果不管想到什么就脱口而出,那不是神经病吗?这两种心理运作机制就是寻和伺。
语行在修行中怎么体现?就是生起的种种念头、想法。当你意识到自己已经在打妄想的时候,要知道自己已经没有在观照身心了,打妄想的时候,是不可能同时观照身心的。这时候要知道,这些妄念是要被调整、去除的,因为这些妄想也让你苦,它是愚痴的体现。
妄念纷飞的状态叫做掉举,是属于愚痴的一种。你控制不了自己的心念,就落入到了像喝醉酒一样的状态,满脑子奇奇怪怪的想法。就像睡觉的时候,为什么会失眠?脑子想事情停不下来,才会失眠。白天的时候感觉不明显,睡觉的时候就感觉到这是苦了,对吗?想睡却睡不着,满脑子都是念头。
所以当你在修行的时候,要去调整语行,也就是妄念。当意识到自己在打妄想的时候,要重新建立起念,观照身体,放松身体。失念的时候,往往身体也随着紧张起来,要重新观察它,建立起念,调整它。修行就是一个持续不断地观察调整的过程。
心行是什么呢?心行就是除了身体和念头之外的心里的造作。比如情绪——生起了贪心、嗔心或者种种内心的不安、躁动,一样要观察它、调整它。在打坐观呼吸的时候,可以随着呼吸去调整,吸气建立起念,呼气建立起念。
佛陀在讲到观呼吸的时候,一开始就讲到:建立起当前的念,观照身心,随着吸气、呼气,不断地维持念。然后觉知全身而出息,觉知全身而入息,观照整个身体。平息身行而出息,平息身行而入息,吸气放松身体,呼气放松身体。然后更进一步地观察、调伏语行和心行,因为如果不观察、不调伏,它就开始躁动、造作。
———
躁动是一种苦。当你直观地体会它的时候,就会认识到这是一种苦。没有看到的时候,有时候还觉得挺快乐;有时候生起贪心了,觉得挺高兴的;有时候玩起贪心的游戏,觉得快乐和舒服——都因为你没有仔细地体会它。
就好像抽烟一样,很多人觉得抽烟很舒服,但是,如果在吸烟的时候把注意力放到吸烟所带来的身体感受上,仔细体会马上就会觉得不舒服。甚至有人用这种方法就可以戒烟。
心里的烦恼也是一样,当你没有正面面对它的时候,可能还觉得挺高兴,乐此不疲地与烦恼玩耍,但是当你直观地面对它的时候,就会发现这种躁动造作让你受苦。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也是一样:行禅的时候随着步伐,把呼吸换成左步和右步,迈左步观照全身,迈右步观照全身;左步平息身行,让身体放松,右步平息身行,让身体放松;左步观照心行,右步观照心行,左步平息心行,右步平息心行;令心圣喜,左步让你的心喜悦舒服,右步让你的心喜悦舒服。也可以培养慈心,通过慈心的增长让心越来越喜悦、越来越舒服。
———
佛陀在教导他的儿子罗睺罗观呼吸的时候,中间还穿插了很多的观想方法,比如地遍、水遍、火遍、风遍。佛陀说:就像大地一样,不管人们在上面吐痰、扔垃圾,大地都可以包容接受。
佛陀对罗睺罗说:调整你的心,让你的心像大地一样;或者让你的心象水一样包容;让你的心像风一样,不管有什么烦恼都可以吹掉;让你的心象火一样,烧掉这些烦恼。这才是佛陀所教导的地遍、水遍、风遍、火遍的真正的修法。
也可以直接作意让心止息,让心象虚空一样没有烦恼,让心越来越平静。或者运用四无量心的方法使心中充满着慈爱,充满着同情心、悲悯心,充满着喜悦、随喜的心,越来越平静,越来越平舍、平等,而不会因为好的或者不好的身心现象,生起贪心,生起嗔心,增长执着。
🔚
——— 法与律系列连载 ———
若有受益,还请贤友
~护法三连~
分享、转发、在看
感恩贤友您护持正法
祝您离苦得乐 早日证果
Sādhu!x3🙏
—— 法心尊者 • 答疑群 ——
长按下方二维码加管理员入群
——— 尊者禅修开示 ———
——— 尊者佛法开示 ———
——— 尊者讲座、译著、声明 ———
尊者介绍
————
2014年 接触南传上座部佛教,并参加内观禅修营学习禅修方法。
2016年 放下工作全身心独自住山修行。
2017年 赴缅甸仰光雪乌敏禅修中心(Shwe Oo Min Dhamma Sukha Tawya),于德加尼亚西亚多(U Tejaniya Sayadaw)座下剃度出家。随后在因德嘉长老(U Inndaka Sayadaw)座下达上成为比库,并长住于恰密棉禅修中心(Chanmyay Myaing Meditation Centre)。
2018年 在因德嘉长老的指示下,给前来参学的中国禅修者进行佛法开示和禅修指导。
2020年 翻译了坦尼沙罗尊者(Ven. Thanissaro Bhikkhu)的著作《佛法溯源》。受北京四念处学习中心邀请,线上开示“唯一道——原始佛教的修行方法”系列课题研究讲座5讲。
法心尊者的研究方向:
原始佛教溯源,依据巴利圣典四部尼柯耶,通过对巴利原词词意的探究,在不借助任何后期注释的基础上,只运用佛陀原始的理论框架如四圣谛、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十二因缘来禅修。依据佛教史、考古学、文献学、语言学,探索原始佛教的思想架构。
编辑:黄二龙
校对:秋杨 Upekkhā
音频:黄二龙
图片:胡安
终审:法心尊者 灵犀 Upekkhā
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如有疑问或其他联系事宜
请加微信号
sixiong20041123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遥望佛陀正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