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喜舍的“舍”是全然接受吗?–法心尊者答疑第199问

点击了解:遥望佛陀正当年 • 公益声明

法心尊者

2021年3月2日微信群答疑

 

图片下方录音文字版

 

慈悲喜舍的是全然接受吗

法心尊者答疑 第199问

————

贤友问:

礼敬尊者!

佛陀有教导过全然接受吗?是不是慈悲喜里的就是全然接受呢?

感恩尊者!

————

法心尊者答:

舍心巴利语叫“ upekkha”,它的字面意思就是平舍、平等、中立、平静的意思。菩提比丘和坦尼沙罗尊者都把这个词的英文翻译成“equanimity” ,也就是平静的意思。它就很类似我们当代很多佛教导师喜欢说的不分别的意思,也就是心保持中立。当然这个中立跟一般我们世间所理解的中立还是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因为舍心作为四无量心的第四个,虽然说四无量心,它本质上都是需要我们去培育的,但是实际上它还是有先后差别的。

一般我们会从慈心开始入手。在经典中也能看到佛陀有时候让人修习四无量心来培育无色界的禅定那么舍心就是属于最高的一个,它对应了无所有处定。在七觉中,舍觉支也是最后一个。在南传上座部以《清净道论》为主的修行次第中,舍心也对应了十六观智体系中的第11个观智——行舍智。虽然它是第十一个,但是一般认为它就是证果前的最后一步。

那么这种舍心的培育可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呢?

在经典中曾经有一个故事,就是一个哥哥他很富有,他想要追随佛陀出家修行,所以他在出家之前就把他所有的财产都赠送给了他的弟弟,于是他就出家修行了。他修行之后,他的弟妹就开始起了疑虑,说会不会哪天他还俗之后想要把这些财产都要回来呢?于是她就雇佣杀手想要杀掉哥哥。这些杀手来到哥哥面前,发现他正在树下禅修,于是他们就准备动手。这个哥哥就说:能不能给我一点时间,我还需要一点时间,我想要等我证得究竟的解脱之后,你们再杀我可不可以?大概7天时间就够了。这些杀手就说:那不行,你要是跑了怎么办呢?于是这个哥哥就找了一块石头,自己把自己两条腿砸断了,说你看我现在不会跑了,这样总可以了吧。于是这些杀手就同意了。然后他就一直修行证得了阿罗汉果,也就是究竟的解脱

 

这个例子比较极端,可以看出来他义无反顾地用石头砸断自己的双腿,而且他应该在这个过程中是没有任何迟疑的。按照南传上座部的注释书对这个故事的解读,认为他当时的心就是处在行舍智的状态,也就是七觉支第七个觉支——舍觉支极强的这样一种状态中。所以他可以非常平静地以一种中立平等的心,来对待这种腿断了之后所带来的强烈的剧痛。

在经典中还有另外一些故事,比如说像大迦叶这些已经究竟解脱的阿罗汉圣者,他们在生重病的时候,也感觉非常的痛苦。那么佛陀就会引导他去回忆他曾经自己修行解脱的过程,也就是他培育七觉支的过程,因为七觉支实际上就是导向解脱的次第。他通过回忆这个过程,升起了喜心和舍心,那么他身体的疼痛也会相应地有所缓解,甚至可以治疗、治愈他的这个病症。这都是舍心在实际体验中的一些表现形式。

 

—— 

真正的舍心,实际上不仅是对于外在种种的–不管是食物也好还是各种各样的外缘也好,保持一种平等中立的心更主要的是,你要对身心现象保持一种平等中立的心但是这种平舍一定是由智慧所带来的,也就是我们要通过不断地去观察五蕴的运作,去了知细微的身心现象的运作;并且在了知的过程中,看到它们无常的特性,从而我们的心就慢慢地从五蕴的身心现象中松脱出来,也就是断除对它们的渴爱和执取,然后我们才可以一点一点达到平舍的心,积累这种舍心的力量。

所以这种真正的不分别,绝对不是只是嘴上说说而已。现在很多佛教导师喜欢谈论什么不分别,实际上你光是说这个,你根本就没有方法做不到,那嘴上说说又有什么用呢?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这个是一个修行比较高的阶段,而且它必须要通过我们日常一点一滴的积累来达到,只要知道这点就可以了。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要去不断地体察,去观照身心现象


因为我们所有的修行都必须立足在对于身心现象的体察和照之上,你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可以一点一滴积累你的智慧,去转变你对于身心现象的认识,对于苦以及苦因的认识,也就是去培养对于四圣谛的这种认知。在这个过程中,七觉支就会一个一个接连不断生起。

修行总而言之就是一个观察与调整的过程,我们要不断地去观察身心现象,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试着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做出调整。比如说你可以放松你的身体,你可以试着去对治你内心的烦恼,去通过如理作意的方式转换你认知事物的角度,通过这些方式在身心现象的游戏中做出调整,从而一点一滴累积导向解脱的这种智慧。我们的七觉支才可以一个一个升起,并最终达到舍觉支的程度,这样我们才离解脱、离证果越来越近。

 

—— 

 

另外稍微要提一下的是,佛陀所说的三依一向–依远离、依离欲、依灭向于舍,最后一个于舍,这个舍并不是七觉支或者四无量心的这个舍,它不是一个词。三依一向的这个舍,就是舍断、舍弃的意思它跟七觉支的舍觉支,四无量心——慈悲喜舍的这个舍,不是一个词只是说我们因为中文的古汉语的翻译的时候,把它翻译成了同一个字。我们要注意理解这些名词概念的时候,不要望文生义的去把它混淆掉。

 

🔚

参考链接

七觉支与四念处的关系是什么?- 法心尊者答疑 第25问

 法心尊者 • 答疑群 ——

入群后贤友将获得:

 尊者定期群内直播开示讲座

 尊者开示录音的群内首发

 法宝书籍免费结缘(仅需邮费)

 有机会向尊者提问(根据上期问题数量,不定期开放)

 答疑音频群内提前首发,可下载保存

 尊者见面会、禅修营等福利通告,群内首发,优先参与

 群内即将开展禅修打卡等活动,贤友可进群关注通知

长按下方二维码加管理员入群

 

—— 尊者讲经开示 ——
点击蓝色文字即可阅读往期开示文章

—— 尊者禅修开示 ——

点击蓝色文字即可阅读对应开示文章

—— 尊者讲座、译著、声明 ——

点击蓝色文字即可阅读对应文章

尊者介绍

————

 

法心尊者 Ashin.Dhammasāra

2014年 接触南传上座部佛教,并参加内观禅修营学习禅修方法。

2016年 放下工作全身心独自住山修行。

2017年 赴缅甸仰光雪乌敏禅修中心(Shwe Oo Min Dhamma Sukha Tawya),于德加尼亚西亚多(U Tejaniya Sayadaw)座下剃度出家。随后在因德嘉长老(U Inndaka Sayadaw)座下达上成为比库,并长住于恰密棉禅修中心(Chanmyay Myaing Meditation Centre)。

2018年 在因德嘉长老的指示下,给前来参学的中国禅修者进行佛法开示和禅修指导。

2020年 翻译了坦尼沙罗尊者(Ven. Thanissaro Bhikkhu)的著作《佛法溯源》。受北京四念处学习中心邀请,线上开示“唯一道——原始佛教的修行方法”系列课题研究讲座5讲。

研究方向:

原始佛教溯源,依据巴利圣典四部尼柯耶,通过对巴利原词词意的探究,在不盲目依赖任何后期注释的基础上,只运用佛陀原始的理论框架如四圣谛、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十二因缘来禅修。依据佛教史、考古学、文献学、语言学,探索原始佛教的思想架构。

编辑:Jan

校对:慧日 杨晓红 Jan

音频:来 Ruann

朗读:法依居士

图片:面包手

终审:法心尊者 寰 Jan

 

版权声明

1. 本公众号发布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 转载请联系管理员,严禁用于任何商业性用途

微信号:wuyueyuan555

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遥望佛陀正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