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心尊者
2020年11月16日微信群答
图片下方为录音文字版
家庭问题怎样用佛法应对
法心尊者答疑 第145问
问
————
贤友问:
礼敬尊者!
我有两个孩子,但我对这两个孩子的态度截然不同,其中一个孩子但凡有一丁点不好就让我动怒,而另一个孩子明明有很多问题,可是他无论怎样我都不会对他发火。同样都是我的孩子,为什么我会对他们差别对待?我自己也很苦恼。
感恩尊者!
答
————
法心尊者答:
我们人的行为,它的决定性的心理机制有两个比较重要的方面:一个是你的观念,一个是你内心的烦恼。这两个部分是交互的,你的观念会助长烦恼,你的烦恼又会更进一步地影响你的观念。
就好像我们中国传统有一个小故事,说你看隔壁家,你觉得他是小偷,然后你越看他越像小偷,是不是?其实就是这个意思。你可能有某种潜在的观念,导致你对你这两个孩子有不一样的要求。
那么随着你在日常生活中,这种观念去激发你的某些烦恼,烦恼投射到他们两个人身上之后,它又更进一步地强化了你的某种观念,于是就成为了一个恶性循环。当你认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有时候要去调整这个问题。
这就是佛教的修行跟我们现代心理学一个根本的区别。
现代心理学可能会要求你在这个地方去调整你的观念,调整你对你的子女的这种观念。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是由大大小小的、种种的观念所构成的,这也构成了我们跟别人的差异,对吗?那这些观念是你永远都调整不完的,因为你有无数的观念。
佛教的修行它也是要建立一种观念,但只有一种,就是对于苦的认识。这种对于苦的认识也就是,你要去看到烦恼。
———
这样就来到了另外一个部分,就是烦恼的问题。
你要在当下认识到烦恼的问题,然后去解决它。
很多时候你烦恼平和了,烦恼削减了,甚至没有了,你的观念自然地就改变了。你看待别人的时候,你自然就有不一样的看法。
当然差别对待,本身没有问题,就是说,很多的观念本身是没有问题的。
佛陀也有佛陀的观念,佛陀在教导他的弟子的时候,他也差别对待,对吧?因材施教,对不对?甚至有时候他觉得这个人没什么希望,他也不教,他直接就不理他了。所以佛陀也会因材施教,也会有差别性地去对待不同的人。在他的教学过程中,这是没问题的。
但是问题还是在于烦恼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你把你的烦恼混入进去了,这是你要去意识到的。
也只有在每一个瞬间,每一次去面对问题,要去解决问题的时候,你在当下还是要去观照你内心的问题,要去看到它:
我现在心里是什么动机?是什么状态?
你跟你的子女也好,甚至说就是广义上来说,面对任何人、任何事的时候,你都要这样去审查:我现在心里是什么状态?我为什么要这样说?是因为我想这样说吗?
有的时候你认为是你想这样说,比如说你生气的时候,或者说你有些某种情绪的时候,你觉得就是”我想这样说“。但真的是这样吗?很可能不是,是你内心里的负面情绪、这些烦恼让你想要这样说,然后你觉得是”我想要这样说“。这个其实又是佛教的一个很普遍的观念,叫“无我”。
🔚
若有受益,还请贤友
~护法三连~
分享、转发、在看
感恩贤友您护持正法
祝您离苦得乐 早日证果
Sādhu!x3🙏
—— 法心尊者 • 答疑群 ——
长按下方二维码加管理员入群
——— 尊者禅修开示 ———
——— 尊者佛法开示 ———
——— 尊者讲座、译著、声明 ———
尊者介绍
————
2014年 接触南传上座部佛教,并参加内观禅修营学习禅修方法。
2016年 放下工作全身心独自住山修行。
2017年 赴缅甸仰光雪乌敏禅修中心(Shwe Oo Min Dhamma Sukha Tawya),于德加尼亚西亚多(U Tejaniya Sayadaw)座下剃度出家。随后在因德嘉长老(U Inndaka Sayadaw)座下达上成为比库,并长住于恰密棉禅修中心(Chanmyay Myaing Meditation Centre)。
2018年 在因德嘉长老的指示下,给前来参学的中国禅修者进行佛法开示和禅修指导。
2020年 翻译了坦尼沙罗尊者(Ven. Thanissaro Bhikkhu)的著作《佛法溯源》。受北京四念处学习中心邀请,线上开示“唯一道——原始佛教的修行方法”系列课题研究讲座5讲。
法心尊者的研究方向:
原始佛教溯源,依据巴利圣典四部尼柯耶,通过对巴利原词词意的探究,在不借助任何后期注释的基础上,只运用佛陀原始的理论框架如四圣谛、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十二因缘来禅修。依据佛教史、考古学、文献学、语言学,探索原始佛教的思想架构。
编辑:Tārakā
校对:水月
音频:来
图片:胡安
终审:法心尊者 灵犀 Jan L
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如有疑问或其他联系事宜
请加微信号
sixiong20041123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遥望佛陀正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