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心尊者
“唯一道”第一讲
图片下方为录音文字版
教法的核心:
苦集灭道 • 四圣谛 |
佛陀的灭苦之路(6)
苦应知 • 苦集应断
佛陀觉悟的是四圣谛,也就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如果要对四圣谛进行概括,就是:苦,以及从苦中解脱的方式方法。用哲学的话说就是佛教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四圣谛第一个圣谛就是苦,佛陀说要认识苦。第二,第三圣谛是彼此相反的。第二圣谛就是苦集圣谛,也就是说这个苦是怎么来的,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苦。第三圣谛,就是通过断除苦因——不是去认识某种实相,而是非常主动地去断除苦的成因——来达到苦的究竟的止息。
佛陀在讲到第二圣谛的时候,他说:此是苦集,应断。这个“应断”,它是有主动的意味在里面的。
———
现在有一些禅修体系,比如说西方的正念心理学,他们强调:不要干涉你的身心体验,不要试图去做出任何改变;正是因为你试图做出改变才导致你受苦;你只要尽量地让自己放手、放下、全然地旁观就可以了,因为你越是旁观你越是不执着,苦就越少,最后你就解脱了。
这种说法也对也不对,要看它针对什么情况。现在有一些学佛人总是把“无为法”挂在嘴边,喜欢在嘴皮子上面掰扯什么有为无为,到底修行是有为还是无为?为什么有为能导向无为?
———
首先,在佛教的语言体系里面,有为和无为指的就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那个意思。我们现在一般人所理解的有为和无为就是有所作为和什么都不做——那是道家对于有为和无为的理解,那不是佛法。对于有为法和无为法的定义,在这里姑且不做过多的阐述。
即使依照道家对于有为和无为的定义来说,佛教的修行也是非常“有为”的。
在经典中,佛陀提到他过往的一些修行方式,是非常用力、非常主动地去干涉的,并不只是保持一种纯粹的旁观、觉知的状态。
在《寻的止息经》(《中部•20经》)里面,佛陀在讲到如何对治烦恼时,我们会发现他非常主动、非常强有力地去干涉,去断除那些应该被断除的恶不善法,来达到苦的灭除、止息。
佛法的基因
所以,这是佛陀当时所证得的觉悟,他证得了四圣谛。那么,当觉悟后的佛陀在总结他的教导的时候,他也始终强调,他的教导是以四圣谛为核心的。
那如果我们要做一个比喻的话,四圣谛就相当于佛法的基因。什么叫佛法的基因呢?就是说它既存在于佛法的每一个细胞之中,又包含了佛法的一切内容。不管佛法千变万化,它的核心都不能离开四圣谛,或者说它的核心都不能脱离灭苦这个目标。如果你偏离了这个目标,去追寻什么人生的真相了,去追求某种特殊的禅修体验了,你想要成为某种人、获得某种超能力了,实际上你就已经偏离了佛陀出家修行以及他教导佛法的初衷了。
掌中之叶
有一次,佛陀与众弟子在树林里面,他抓起一把树叶问他身边的比丘们说:比丘们,我问你们,是树林里的树叶多还是我手中的树叶多?比丘们说,当然是树林里的树叶多,您手中的这几片树叶怎么能跟树林里的树叶相比呢。
于是佛陀说,我所证得的法就像树林里的树叶一样多,但是你们所需要了解的法,就像我手中的这几片叶子这么多。那什么是所谓的我手掌中的树叶呢?就是四圣谛。
———
这个典故随着时间演变,被后期佛教的一些人们解读出了不同的意涵。比如说,有人认为佛陀告诉你的就只有手里的树叶那么多,但是佛陀所证得的像树林里那么多,所以我们要去成就佛道,去追寻佛陀的智慧。
我们国内佛教界就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叫佛法无边誓愿学,认为佛法非常的博大精深,有非常多的理论体系,我们要不断地学,就像上大学一样,一级一级地学,越学越深(值得注意的是,《六祖坛经》中对这段话有不同寻常的诠释)。
———
但是我接触过的很多学佛的人,他们学了几十年,的确学了很多纷繁复杂的佛法理论,但是他们依然不知道如何修行,或者说他不知道该怎么去除他的苦,去除他的烦恼。他可能也打坐,但是打坐了很多年,烦恼没去除,甚至有些人脾气还越来越大了。
那么,当佛陀提到掌中之叶的比喻的时候,他是想说明什么呢?他是想说明四圣谛。
成佛or成阿罗汉
你来学佛,你要知道佛陀本人以及他的圣弟子们出家学法的唯一目标、唯一你需要依靠的东西,就是灭苦。你应该专注于如何断除苦,如何通过不断地断除当下的苦,来追求究竟的解脱——也就是苦的彻底的止息——涅槃。
现在也有很多禅修者来学佛,他们会说,我当生必须证得阿罗汉。有的人目标稍微小一点,他们说,我至少得证个初果什么的吧。实际上当你在这么说的时候,你还是在说“我想要成为某种人,我想要成为一个不得了的人”。
那么学北传佛教的人可能就会说,我要成佛,意思就是阿罗汉不够究竟。其实他还是在说同一个意思,认为阿罗汉还是佛陀的弟子。
———
当然,阿罗汉跟佛陀比起来,的确有很大差距。他的世间智慧,比如说教学能力,与佛陀相比就有很大的欠缺,因为佛陀才是无上士调御丈夫。佛陀具备九种名号,阿罗汉也是其中之一,因为阿罗汉就是灭尽了一切苦的意思。另外八个则是普通的阿罗汉圣者所不具备的,他们不具备佛陀的明与行、以及神通。
所以很多人说要成佛,觉得阿罗汉不行的时候,他其实也是在说,我要做就做最厉害的那个;我觉得阿罗汉还不够厉害,我要成佛。当然,当你在这么说的时候,你又偏离了佛陀的初衷了。
佛陀的本意不是让你成为什么人,不是想告诉你什么真理,也不是想让你在当生中体验到什么特殊的境界,不是让你跟宇宙融为一体,他是想要让你灭苦。
(未完待续)
🔚
往期“佛陀的灭苦之路”链接
—— 法心尊者 • 答疑群 ——
入群后贤友将获得:
① 尊者定期群内直播开示讲座
② 尊者开示录音的群内首发
③ 法宝书籍免费结缘(仅需邮费)
④ 有机会向尊者提问(根据上期问题数量,不定期开放)
⑤ 答疑音频群内提前首发,可下载保存
⑥ 尊者见面会、禅修营等福利通告,群内首发,优先参与
⑦ 群内即将开展禅修打卡等活动,贤友可进群关注通知
长按下方二维码加管理员入群
——— 尊者禅修开示 ———
——— 尊者讲座、译著、声明 ———
尊者介绍
————
2014年 接触南传上座部佛教,并参加内观禅修营学习禅修方法。
2016年 放下工作全身心独自住山修行。
2017年 赴缅甸仰光雪乌敏禅修中心(Shwe Oo Min Dhamma Sukha Tawya),于德加尼亚西亚多(U Tejaniya Sayadaw)座下剃度出家。随后在因德嘉长老(U Inndaka Sayadaw)座下达上成为比库,并长住于恰密棉禅修中心(Chanmyay Myaing Meditation Centre)。
2018年 在因德嘉长老的指示下,给前来参学的中国禅修者进行佛法开示和禅修指导。
2020年 翻译了坦尼沙罗尊者(Ven. Thanissaro Bhikkhu)的著作《佛法溯源》。受北京四念处学习中心邀请,线上开示“唯一道——原始佛教的修行方法”系列课题研究讲座5讲。
研究方向:
原始佛教溯源,依据巴利圣典四部尼柯耶,通过对巴利原词词意的探究,在不盲目依赖任何后期注释的基础上,只运用佛陀原始的理论框架如四圣谛、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十二因缘来禅修。依据佛教史、考古学、文献学、语言学,探索原始佛教的思想架构。
编辑:Helena
校对:灵犀
音频:来
图片:面包手
终审:法心尊者 寰 Jan
版权声明
1. 本公众号发布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 转载请联系管理员,严禁用于任何商业性用途
微信号:wuyueyuan555
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遥望佛陀正当年